正文 第21章 明心見性 (5)(1 / 3)

百丈說:“你過來,我告訴你。”黃檗走上前去,卻被百丈給了一巴掌道:“我以為你的胡須是赤的,哪料更有一個赤須的胡人。”說完大笑。

塵勞迥脫事非常,

緊抱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撲鼻香。

--唐·黃辟希運

形變性不變

“形變性不變”,變動的是外在的皮肉,不變的是內在的精神,也說明了萬物的無常與法性的永恒。禪師在嘻笑怒罵之間,道盡了禪的平凡與精妙。變與不變,有限與無限,我們該如何把握它呢?

天寶三年,敕令中使楊光庭前往司空山禮拜本淨禪師。到了寺中的禪師院,和禪師互致問候完畢,中使急切地說:“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願和尚慈悲救度。”

本淨禪師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來,那裏是帝王之地參禪悟禪的人特別多,應該在那裏參問,某甲老病一無知解。”

中使設禮再請。本淨禪師見他虔誠,就說:“中使是求佛還是問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問道無心是道。”

中使不能領會,再次懇請禪師解說。

本淨禪師便又耐心地開示:“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無心佛亦無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中使大悟說:“京城大德都教導通過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禪師讓我明白,圓滿的智性是本來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淨自如的,並不通過一些外在的形式得來。現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禪宗的特色即在於心有所悟,若無會心法不可得;而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就明白此心原來不過是無。

岩頭禪師是唐代高僧,當時佛教盛行,在唐武帝時卻突然下令禁毀佛法,岩頭禪師聽說了這個消息隻好縫製了一套俗裝,以備不測。

不久聖旨下來,強令僧尼還俗,有聲望的高僧還要被逮捕判刑甚至入獄。這可急壞了岩頭禪師,幸好他早已縫好了一套俗裝,於是他便穿上俗裝,戴了低簷鬥笠,悄悄躲到一個師姑的佛堂裏。當時師姑正在齋堂吃飯,岩頭禪師便大搖大擺走進廚房,拿起碗筷開始盛飯。

這事正好被一個道童看見,他立刻把這事告訴了師姑,師姑來到廚房拿起棒子就要打,仔細一看卻發現是岩頭禪師,便說:“啊!原來是岩頭上座,你怎麼變形了?”岩頭不慌不忙答道:“形雖變,性卻未變。”

有一次,大彥禪師參見岩頭禪師時,岩頭禪師正在門前拔草。

大彥禪師故意戴著鬥笠大搖大擺地走到他麵前,用手敲敲鬥笠對他說:“禪師還記得我嗎?”

岩頭禪師一看是大彥在捉弄他,於是抓起一把草就朝大彥禪師臉上打了過去,並且說:“世間變化無常,記不得了。”

大彥禪師仍緊追不放,說道:“世間無常,但法性不變,怎可不認賬?”

岩頭禪師一聽這話,當場又打了大彥禪師兩拳。

大彥禪師並不理會,整好行裝準備進法堂,岩頭禪師卻說:“已經寒暄完了,你就沒必要再進法堂了。”大彥禪師一聽,立刻轉身就走。

可是第二天早上大彥禪師卻又走進法堂。他剛進門,岩頭禪師立刻從法座上跳下來,一把抓住大彥禪師說道:“你快說,你快說,我的前帳在哪裏?”

大彥禪師也一把抓住岩頭禪師,說道:“就在師姑家的廚房裏,‘形雖變,性卻未變’!”說罷,兩人哈哈大笑。

觀影原非有,

觀身一是空。

如采水中月,

似捉樹頭風。

攬之不可見,

尋之不可窮。

眾生隨業轉,

恰似寐夢中。

--唐·王梵誌

禪道遁形

精神與靈魂固然重要,但沒有了肉體它們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托。但肉體又不僅僅是二者的依托,它還是生命永恒不滅的證據。

深秋,道吾正在為師弟雲岩煎藥。藥鍋裏熱氣騰騰,秋風一吹,滿屋子裏全是藥味。

道吾盛了一小碗藥汁,回頭望望躺在床上的雲岩:“師弟,師弟,該吃藥了。”

雲岩微微睜開了眼睛。“師兄!拋掉了這個空殼子後,我們還能不能在什麼地方相見?”

道吾笑笑說:“不生不滅處,憑緣分相見吧!”

“你為什麼也這樣消極呢?”雲岩擺擺手說:“為什麼不說宇宙處處皆有緣,即使在任何地方都能相見,何必隻限於不生不滅之處呢?”

聽到這些,道吾站起身來,拿了鬥笠往外走去,雲岩低聲問:“拿鬥笠做什麼?”

“遮風避雨,自有用處。”道吾停下腳步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