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明心見性 (5)(2 / 3)

“出了門,風雨一吹還不是就掉了,能有什麼用?”雲岩閉上眼道:“這肉身軀殼能有什麼用?生死無常一來,還不是要灰飛煙滅嗎?

“至少有些覆蓋,總會有些用處吧。”

雲岩似有所悟:“噢,人生這麼大,又能覆蓋多少呢?”

道吾笑道:“師弟,雖然人生空虛,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但至少也要無牽無掛地活出一點味道來,這樣才能有一點生命永恒不滅的意義!”

雲岩默默起身下床,從抽屜裏拿出茶葉,放在茶爐裏並加滿了水。

道吾看到後趕快走過來扶住他:“你想做什麼,病沒好怎麼能下床?快回去躺下!”

“我要煎茶。”

“煎茶?給誰吃?”

“有一個人要吃。”雲岩喏喏答道。

“那他為什麼不自己煎?”道吾有些驚訝。

“還好,我有這副空殼子在!也想活出點味道來。”

蒸沙擬作飯,

臨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磚,

那堪持作鏡。

佛說元平等,

總有真如性。

但自審思量,

不用閑爭競。

--唐·寒山

禪無處不在

參禪打坐離開生活,還有何用?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我們要讓自己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要體會到日常一言一行的樂趣。

趙州禪師非常注重生活中的佛教,處處從生活裏表現他的禪風。

有幾位學僧前來問禪,第一位學僧問道:“弟子初入叢林,請求老師開示!

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你吃粥了嗎?”

學僧回答道:“吃粥了。”

趙州禪師指示道:“洗缽孟去!”

第一位學僧因此開悟。

第二位學僧前來問道:“弟子初入叢林,請求老師不吝開示!

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來多久了?”

學僧回答道:“今天剛到。”

趙州禪師再問道:“吃過茶沒有?”

學僧回答道“吃過了。”

趙州禪師指示道:“到客堂報到去。”

第三位學僧因在趙州禪師住的觀音院參學十多年,所以也上前問道:“弟子前來參學,十有餘年,不蒙老師開示指導。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別處去參學!”

趙州禪師聽後,故作大驚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從你來到此地,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一處我沒有教導你?怎麼能胡亂冤枉我?”

學僧聽後,不由得用心苦參禪師話的深意。趙州禪師在一旁提醒道:“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維則離道遠矣!”

學僧似有所悟,問道:“如何保住呢?”

趙州禪師指示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尋師認得本心源,

兩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須更覓佛,

隻應如此更忘緣。

--唐·龜山正原

知錯就改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難免會犯錯誤,而知錯就改才是最重要的;當別人犯了錯誤時,要以寬容的心態來加以對待,給他反省改過的機會。修行學佛之人主張發菩提之心,心胸寬廣,慈悲濟世救人,以行善為根本,使眾生從生死苦海之中得以超脫。

唐代著名的智舜禪師一向在外雲遊參禪。

有一天,在山上林中打坐,忽然看見一個獵人,打中了一隻野雞,野雞受傷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隻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會兒,獵人跑來向禪師索要野雞:“請將我射中的野雞還給我!”

智舜禪師非常耐心地開導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

獵人說:“你要知道,那隻野雞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獵人一直和智舜禪師糾纏,禪師沒有辦法,立即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並且說:“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獵人大驚,終於覺悟到打獵殺生是殘忍的事情。

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的德性,正是禪師慈悲的具體表現。禪者,不單純是逃避社會,遠離人群,禪者更要具有舍己救人的精神,從智舜禪師割耳救野雞的行為可見一斑。

有位信徒前來拜訪趙州禪師,由於沒有準備供養他的禮品,就帶著歉意地說:“我空手而來!”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