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墜落(3 / 3)

據當年受害者回憶,周六被通知加班,結果一整天也沒有任何工作被安排,事後才得知,原來被叫來的原因是某位領導要來公司一下,好讓他看一下。耍弄權術如此,這在此前的華樞公司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這名受害者也是公司核心的幹部,能耍弄此人的人,一定是想的是更大的利益。

而人力體係也開始產生了混亂,前任留下的東西有人在堅守,也有人放棄了,而新招來的人力老總剛並不喜歡幹人力本身的事,他隻想著站隊和哄老板開心,由此也帶動了其他人站隊哄老板,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誰也關不上,後來,聶樹舫還曾在公開場合大罵此人,然而,惡因已經種下。

第三便是激勵政策發生重大變化,華樞公司一直是有大碗喝酒和大塊吃肉的習慣的,苦的時候全力以赴,分錢的時候,也真是舍得給,這是一個良好的傳統,也是致勝的法寶,但是在2010年,這個法寶便被一些聰明人給扔了。時隔多年之後才被重新撿起。

據說,在2008年開始薪酬大改革,大量的人被加薪,有些分校的負責人甚至加了四倍之多,從增加的幅度來看,在當時的所有企業當中,這了是極度領先的,此後,便迎來的業績的培增,在2009年末,獎金發下來之後,大量的人買了車,有的換房,當然,這並不是亂發錢,是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之下發的,從總部到分校,一片繁榮。但是,大聰明出場了,他認為公司發多了,超出了這些人的預期,少發點錢也應該是可以的,於是方案來了,收入封頂,就是所有人的收入的上限給封頂了,在可見的範圍內,大家的熱情被波了冷水,於是第二年,公司業績不再翻倍了。控製人力成本的策略是對的,但不能如此粗陋地就開幹。

當我們能把人生一眼能看到頭的時候,我們難免會躺平,我們如此,何況員工,顯然,那一年業績不好的原因是公司激勵政策出現了問題。

此後的日子,公司還多次推出荒唐的激勵政策,比如中間加任務的,中間減錢的,還有在計算時少算的,如此種種,讓公司幹部們對公司產生的極大地不信任,認為年初簽的協議可以不執行,有些甚至還通過站隊來解決,幹活的並不一定有拿到錢,通過跑關係常常可以。

其實,管理的要義就是降本增效,但是,前提是科學管理,科學管理的在分封製麵前,往往不值一提,公司激勵政策的頻繁變化,造成了諸侯們心煩氣亂,公司業績可想而知。不知道一直講究誠信為根的華樞公司老板麵對此事,心中是如何感想的。

最後一個大項便是頻繁折騰管理層,前後十年間,整體上換了三代人,早期的創業元老退下,第二代引進的那一批清北高材生也隻在3-5年內更換完,第三代人也僅幹了兩年左右便全體退場。

這三代人從年紀上看,還都很年輕,並沒有到了落後的程度;從能力上看,也並沒有落後,他們當中有好些人離職後混的都不錯,這些人還組一個群,他們在群裏經常前塵往事,經常被回顧。

對於一個公司而言,頻繁的更換管理層,傷害是致命的,剛磨合好,就拆夥,這造成了管理層缺少前瞻性,他們隻顧當下飯碗。

當然,頻繁地換管理層,也不是不可以,因為在曆史上,也曾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唐明皇,早期數次更換宰相,每次更換,國家便大發展一次,根本原因是唐明皇是早期的唐明皇,而不是後期的唐明皇。

而在另一邊,中強公司的管理層穩如老狗,很少聽說過大量更換管理層的現象,當然,這也是跟他們是家族企業有關。這個話題以後再說吧。

據公開數據表明,2014年,中強的收入首次超過華樞,達到20.8億元,2017年,中強的淨利潤再次超越華樞,達到5.2億元。2013-2017的四年間,中強的收入和淨利潤複合增速分別為47%、81%,而華樞相應的增速隻有23%、34%,不到中強的一半。

2003-2013年,華樞引領行業,2014年之後,中強逐漸成為行業龍頭,差距在進一步拉大。

2015年,已經確立領先優勢的中強,也開始籌備上市,華泰證券主導,國資背景的航天產業基金入股。

2018年,中強一舉借殼亞下汽車成功上市,市值近期突破1400億元,成為教育行業第二大公司,已經超越大東方。

而華樞公司進一步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