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墜落(2 / 3)

第二次,掛牌新三板。創業板暫停後,華樞轉向了當時正興起的新三板,2014年7月華樞成功掛牌。但華樞“身在曹營心在漢” ,一直努力轉向主板。

第三次,借殼公司被暫停上市。2015年4,華樞想借殼*ST新都上市,結果5月,新都酒店被暫停上市,借殼事宜被迫停止,新都酒店也在2017年退市。

第四次,借殼條件沒談好。2016年12月,華樞教育欲借殼揚子新材,資產重組籌備半年後,因華樞的股東無法就銷售業績賠償事項達成協議,該方案於2017年5月草草收場。

第五次,排隊太久換上市地點。2017年6月,華樞向北京證監局遞交材料,兩次借殼不成,排隊IPO時間又太長,加上當時輔導券商招商證券多個IPO項目被否,華樞轉向港股。

第六次,業績下滑撤回申請。2018年3月,華樞提交了港股IPO申請,並從新三板摘牌,結果上市之即,2019年5月撤回了材料。

第七次,仍在等待中。2019年創業板“借殼”政策鬆綁,9月山鼎設計公告華樞以7.5億元獲山鼎設計30%控股權,但至今離最終的“更名易主”,還差一步。

頻繁的申報、借殼、掛牌、退市,將管理層的大部分精力耗盡,當然,也耗盡了管理層,大批管理層在此期間離職出走,業務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為了上市的財務報表好看,華樞需要控製成本。2013年,華樞的淨利潤早已過億元,淨利潤率兩位數%,此時中強的淨利潤才不到不到一個億,淨利潤率個位數。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幾年,中強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直營化和標準化的全國擴張中,華樞卻主動放慢了腳步,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華樞被反超。

公考培訓的特點是,報考的人數相對中小學要少得多,一個分校就可以覆蓋一個城市的市場需求,所以行業龍頭能做到市場集中度的提升,迅速占領市場的唯一措施就是全國開分校。據公開的數據表明,到2015年,華樞在全國的直營學校206家,而中強的直營學校數量達到399家,接近華樞的2倍。顯然,不在一個級別上。

同時,全國布點的先發優勢在後期逐漸顯現。早期開分校,隻靠公務員培訓難以盈利,但考公務員和考事業單位、教師、研究生的幾乎是一個群體,以公務員培訓為基礎的多品類擴張,成為了增長利器。但新的競爭對手此時再進入市場,需要重複中強的過程,忍受短期的虧損,已經難以抗衡。

當然,如果把華樞的敗落的原因都歸罪上市這一策略,是缺少足夠思考的,更多的內因更是需要反思的。

第一項就是老板過早地下放了經營權,從2010年老板開始報長江商學院開始,他就對公司的一些重要的細節不再關注,不知道是不是商學院這麼教他的,商學院總是描述了如何做一個好老板,但從沒教一個人如何做好老板的課程,因為,他們也不太會。

益訂鴻從2012年開始,對公司的一些具體的工作就不關注了,高管會上也總是戰略戰略的談論,極少地講業務了,但是,另一側的中強公司的老板還在為出版的圖書封麵召開會議,區別開始顯現了,雖然我們無法評價他們行為的正確與否,但是,結果還是可以參照的。特別是章世友當政的那幾年,他幾乎停了所有的新項目,雖然保證了利潤,但卻少了更多的增長點,另外,高管團隊也是大量地出走,這是極不正常的,而中強公司就很少有這種事情發生。

在公司體製沒有成熟前,老板離開一線是危險的,就跟孩子一樣,青春期的時候父母不去適當引導,問題少年就會很多。

第二條要反思的是高管鬥氣產生的內耗,這事要退回到2010年,當時的人力老大被撤換,換上了一個從地產公司投來的人力,從此公司管理層開始了公開站隊,據傳,當時這個人力簡曆是投到了子公司網校的,沒被看上,但是,想讓人力老大下台人太多,於是這份簡曆便被放在了老板桌子上,在老板指定人吳鎮稿的操盤下,這份簡曆的主人便“被空降”到了公司,其後的發生的一切跟這個人有著莫大的關係。雖然不到一年之後,該人被請出了公司,但是,他留下了一條看不見的規則,就是跟某些人搞好關係就能得到好處,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風氣由此開始慢慢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