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墜落(1 / 3)

2014年,中強公司在營業收入方麵全麵領先華樞公司,這對華樞公司而言,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消息,這十年間,從遙遙領先到微弱領先,直到落後。就在這一年,華樞的員工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離職現象。公開數據表明,2014年華樞公司掛牌新三板之後,董高監名單中,有10人出現職務變動,而在2015年,核心層中21人出現職務變動,其中核心職位除了董事長不變以外,其餘全部更換,原有的一批高管退出曆史舞台,蔡津隆、於宏哲、萬緣權、張寫雲、黃旋、丁埡等等一眾老高管,公司隻有由兩名聯席總裁負責,這兩名聯席總裁為李憑有和章世有,其他人都靠邊站了,此時的吳鎮稿與老板開始籌備投資事項,離開了主營業務。

華樞高管離職的原因比較複雜,有一部分可能是在華樞掛牌新三板後,股票套現財務自由,繼續奮鬥的動力不強,比如轉行做投資了;還有一部分是被排擠而走出的,還有一部分是被認為能力不足而被離開,其實原因就是一個,累了。

雖然說,2014年華樞公司在數據上落後了中強,但實際上,真正的落後要往前推幾年,2008年金融危機後,報考公務員的人數驟增,2009年,公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此後一路上漲,到2014年報名人數達152萬人。可以說公考培訓行業,一片欣欣向榮,勢頭發展迅猛,可以說,大風來了,就看誰還比豬笨了。

2009年,華樞獲得了達晨的數千萬元投資,公司估值接近數個億元。公司的價值第一次被估算出來了,大家仿佛看到了未來的財富就在眼前晃動著,豪車、豪宅等等都在招著手,似乎在說,來啊來啊。

此時的華樞公司上下同心、氣勢正旺,員工們充滿了鬥誌,2009年的業績直接翻了三倍。因為,在2006年,大東方成功在美國上市,迅速激發了資本對知識販賣行業的關注,此後兩年內5家教育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IDG、狗虎基金、啟名創投、軟銀SAIF等投資機構獲利頗豐。而大晨此時下重注華樞公司,雖說是他們自己想急於找到投資機會,但也給了行業一個暗示,公考行業大有可為,而行業第一的華樞顯然是個好標的,借著2009年創業板開閘的東風,絕對有利可圖。對於華樞,有資本加持,大幹快上,可以快速和同行對手拉開差距。

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華樞公司的發展重心轉向上市後,公司經營策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2009年,中強也在醞釀著巨變。中強從2005年開始全國化的嚐試,通過代理的方式,與30餘家地方性培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代理負責招生,中強出老師上課,利潤分成。代理在當地都是具備資源的,有渠道,有關係,在業務拓展初期,招生更快,比中強自己去外地從0開始容易得多,中強也借此在同行業中率先完成了全國市場布局。這也是知識販賣行業的一個通行做法。

但隨著代理模式的發展,其缺陷開始暴露,代理商很多無法實現中強對學員的承諾,有些能力不行,有些宣傳有偏差,更重要的是代理不願意拿出利潤做長期投資,比如增加教室、換新硬件、擴大宣傳,更願意把現金揣兜裏,這樣在當地就做不大,更重要的是,中強的品牌形受到了嚴重損害。

2009年,李勇鑫把各地分校的代理邀請到北京,宣布要將所有的代理全部改直營分校。當然,在執行過程中,避免不了產生各種糾紛,但是中強公司克服了巨大的阻力,並在2年內完成所有分校的直營化管理,創下了行業先例。

緊接著,從2012年開始,中強在全國300家直營分校推行“標準化”建設,又經過兩年,中強的標準化體係在全國落實。從此,中強開始了真正的奔跑,進而迅速超越華樞公司。

這種管理的升級給中強帶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整個公司像一台機器,高效而穩定,核心管理團隊也極其穩定,這與華樞公司有著巨大的差異。而華樞公司那種諸侯分封製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出了,極大地降低了公司整體協調性,甚至總部推出的項目,分校拒不推廣,內耗成了主題。

另一麵,上市動作並沒有給華樞帶來迅速發展,相反的是帶來了噩夢。

從2009年起,十年內7次衝擊,至今無果。一個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坑,幾乎被華樞踩了個遍。公開資料記錄這七次波折。

第一次,趕上創業板IPO暫停。2012年10月,證監會發審委最後一次審理IPO申請後,創業板IPO被暫停,直到2014年1月重新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