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後,李勇鑫正式創立中強教育公司
從一開始,他們就帶著不同的基因,益訂鴻是從圖書開始入手,擅長營銷,李勇鑫從講授課程開始,擅長研究。令人稱奇的是,在時隔數年後,他們反過來了。一個注重教學,一個注重營銷,實在令人困惑。
今天來看,一般人是很難區分這兩家公司的,公司用的顏色一樣,產品一樣,網站風格一樣,員工的號牌一樣,他們的員工走在街上,你根本分不清楚的。
早在2004年,兩家公司不約而同地進入了對方的領域。華樞著手啟動公務員培訓項目,並在其暢銷的輔導材料中放上招生簡章;而中強公司,也在繼華樞之後出版了自己的公務員深度教輔材料。從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屬性。
華樞極強的市場能力使得公司迅速發展,四處跑馬圈地,很快就成為了行業龍頭,一直領先中強十餘年。基因上的差異,在一開始就顯現出來,並發展為兩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徑。但也正是基因的不同,造成了在二十年後遇到環境變化帶來的後果也不盡相同。
華樞以市場能力為基礎,初期拓展市場拓展必然依賴個人能力,這樣就會形成許多地方軍閥,所謂分封製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也是沒辦法避免的,甘蔗不能兩頭甜。如果一開始就集權式的規範管理,這些個軍閥大概都會變成乖乖仔,公司起來的速度起不來。
所謂兄弟情義,同舟共濟,個人英雄主義,透露著培訓行業典型的草莽時代的印記。但等到江山已定,如果沒有極強的領導能力和組織管理體係,這些曆經戰場洗禮、能力極強的人,因為各種原因,都要去開辟屬於自己的天地。這方麵中強公司在這方麵比較穩一始就走的集權製。
兄弟情義的分封製到集權化的郡縣製,是順應中國曆史發展的路徑,公司管理亦然如此。在公司發展早期,分封製有利於調動個人積極性,有能力的人會迅速跑出來,帶動業務的快速發展。但隨著公司規模做大,分封製也容易形成山頭勢力,公司是很難管住領主的,反而成為公司進一步壯大的阻力。
而集權化管理體係的發展,需要時間培育。在公司發展早期,成本高、效率低,需要投資建立強大的後台管理、教研體係。但一旦體係建立起來,組織的力量就開始發揮作用,對外擴張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迅速增強。這時候,公司發展就不再依賴於個人,而是依賴於整個組織的不斷進化,持續強化組織整體利益,確保組織不會被個別人綁架,減少個人去留的影響。
中強從2009年開始,就堅定了要走集權化管理的路,改加盟為直營,推行標準化,一步步打下基礎。到2015年這套體係基本成熟,之後平均每年新建超過100個分校,2019年更是新建了403個分校,全國直營分校達到1104家。
集權化也確保了新業務拓展的全員動員能力,執行能力強,可以調全國之力,攻一城之市場。在公考培訓之後,中強繼續橫向拓展相關培訓,2019年,中強的事業單位和教師培訓業務,收入規模都已經超過10億量級,在線培訓業務的規模也超過了10億,同時新培育的考研和IT培訓也在高速增長。
華樞公司在進入培訓後,也注重了培養名師,強化了老師能力,吸引了學員,但是,因為益訂鴻不是教學出身,對教學研究以及師資領悟不夠深刻,以至於華樞公司培養老師都是參照全能型來培養,缺少層次,這造成了以後有很多老師叛逃後都很成功。而中強以教研能力為基礎,身為講師的李勇鑫和王正東,深知當老師能力強了,一來增加成本,二來會綁架公司,所以中強著重於係統能力,課程比較立體,相對弱化老師個人的能力。長期的結果是,華樞多名師,集團管控差;中強重標準,集團管控強。
就這樣,他們在相互學習中,共同成長了起來,變成了行業前兩名的巨頭,據說在2008年華樞公司請了國內最大的谘詢公司核軍谘詢回來做管理改進,中強也請了一家公司回來,連發布會都一模一樣。還有一次,華樞公司的招聘廣告也被中強公司抄襲了,當然,這是有來有回的,互相的。
模式沒有永遠的正確,隻有最適合市場和自身的模式。但很多時候,一開始的選擇就已經暗暗決定了後麵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