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精神之家漸行漸遠,主體勢必麵臨碎裂,好在精神上不能安居的人非安遇一個,身後緊靠著的那個叫做“詩人”的團體,總有語言作為其遮蔽世事風雨的避難所,且提供一個暫時的真實。畢竟,壓縮、刪節、蒸發、濃縮、躍過,得出結論,一而再,再而三,在撕開內心壓抑的情感方麵,沒有什麼比詩歌的方向更直接,速度更快,也更隱蔽。安遇自己的精神修行,自會提供給他這種感受:
也是後來
英雄氣短:我把我的屍體放在一邊,還有他的文件袋
以及他的胃潰瘍,流水賬,壞脾氣
靈魂出竅之後
我就有了另一個樣子
他心地謙卑
麵目幹淨
在親人還沒哭出聲來之前
有一件事
我想是
我們不鬼話,不流氓,不大師,不小人
我們爭辯一個真相
倦了,換個話題
我想是
挖心的,含淚的,撫摸的
——《詩歌於我,在任何時候都是後來的事》
“文件袋,胃潰瘍,流水賬,壞脾氣”包裹的隻是屍體,內裏是“麵目幹淨、心地謙卑”的另一個,盡管需要偶爾的靈魂出竅,抑或從此再不返回才能找尋到,卻從此可以以一種輕巧的方式和你在一聲問候中相遇,獲得“挖心的,含淚的,撫摸的”深層釋放。或者《詩歌於我,在任何時候都是後來的事》,這“任何時候”與“後來”也恰恰在表明他身與己身的撕裂,是詩人與詩歌相遇的唯一契約。安遇的返身,也正在於“詩歌是我的老屋
/
守夜人的燈/……是我一生脫不下的囚衣”(《到江油去》),盡管這種返身可以給他帶來另一種快樂,注定也隨之要他付出另一種痛苦。當然,這也是“後來的事”。
二
安遇寫詩,是要試圖獲得自我求解與自我求證。他要在捉摸不定而又滿懷希冀的詩歌寫作中為一切加以確認,他要捕捉到它們,或者說,他要在客觀描述的過程中去尋找自我,尋找表麵上不動聲色的主體意識。於是,這個世界為他提供風物,而他提供眼睛,他所期望帶給我們的是:“沒有強加給我們畫麵以外的東西,我們觀察眼前的世界不會受到別人的幹擾。”(《稗史》後記)這樣,嚐試著用一種最為直接和樸素的方式的安遇,在從容寫實的同時超越瑣碎細節,使之具有多維度的藝術質感而更加逼真化,從而實現對現實的高效參與和重構,如同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中所要做的:
黑色的歌聲在紙上流淌
有人順流而下
做不完的粉麵文章
讓清風掀開那襲白紗巾
看你臉上的女兒紅
津津樂道
風流在水上
而另一種表達方式
是山泉一樣樸實的手
待你走過夏天之後
用些簡單的動作
洗濯父親一身汙泥
在這樣的表達方式裏,他素描身邊人物,《呂曆》《山風子》《胡亮》《凸凹》《樹才》《莫非》,那個專業丟得差不多的北大高材生《鵬飛》,“在陽台做伸展運動/把雙臂緩緩張開/再引體向上/停住/我說,這是他要擁抱天空”,順便雕刻《自畫像》:“臉是中國農民的/腦袋裝著鬼佬的/其中也有薩達姆/甚至本·拉登的/
根是老子的”。此外,他也勾畫私人地理,“夜有多寬廣場有多寬 / 夜有多深欲望有多深”的《夜廣場》,“小鎮的黃昏正在接近錢財之類/
愛情之類和血跡之類/我不能確定的事物”的《郪口鎮》,以及“一生在低處行走/總是在尋找支點晾曬鞋子和思想”的《河邊場》,走走停停,做一次精神上的圈地運動,也讓讀者看出,安遇對世界的理解從來不隻停留在事物的表層,相反,他始終保持著探究事物內部秘密的野心,或者說他在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現實,以詩為名向現實無限製地返回與逼近。
當然安遇更習慣的是鋪開一幅幅細瑣的、鋪陳的平麵畫,讓生命的重與輕,生存的荒誕與無奈,對曆史的反詰與漫延開來的時光的悲情,全在其中。《大北街的釘子戶》:“剩下兩間磚瓦房/像一塊黑色的大補丁/我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和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