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希望做男人的理由和華相反:覺得女人生活的圈子太小了,而男人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閱曆,走更多的地方。她說:

當男的,可以出去闖闖。當女的,一輩子就長到娘家村、婆家村,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到鄉裏趕大集,離村八裏地。一輩子就圈到這裏,沒意思。

開地毯廠的榮願做男人或城裏的女人,但是不願做農村的女人,她說:

不自我仇視排斥,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願意做男人。或者做城市裏的女人。

全村最時髦的離婚女人永也是隻是不願意做農村的女人,證明在她的心目中,城市男女已經比較平等,而在農村,女性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要是在農村,當然希望是男人。要是在城市,就無所謂了。

小學教師東隻是出於好奇心想當男人,她說:

這輩子當女的當夠了,下輩子想知道當男的嘛(什麼)樣。

有人隻是嫌做女人在生理上比男人麻煩。強說:

想當男人,當女人太麻煩,一個月麻煩好幾天(指月經)。

調查中也有一批女性是仍然願意生為女人的,她們給出的理由有以下幾種:

秀是從女人勞動強度上比男人低而選擇做女人的:

做女人好,反正比男的體力活幹得少。

菊也是覺得男人掙錢養家的責任重,所以選做女人。菊說:

覺得當女人挺好,還是做女人好。做男人也不容易,出門打工,掙不來錢不行。

中的理由也是如此:

還是當女的好,輕省。男的養家,忒累。

英不喜歡過傳統時代女人的生活,但是喜歡在現代社會做女人:

做女人好,但要生活在現代。俺們這一代不行。下一代人比俺們好。

認為做男做女都行的人們至少已經感覺到男女是比較平等的,沒有壓迫深重的感覺了。26歲的小學教師敏的說法很令人鼓舞,也很有代表性。她曾經因為父母選擇供哥哥而不是她考大學而痛苦,但是她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了教師,而哥哥仍是農民,她又覺得當女孩也沒什麼不好,不是完全沒有希望成功的,她說:

當男人女人都行。剛初中畢業時,家裏不讓上高中,隻能考師範,心裏恨過自己是女孩;現在看見我有事幹,俺三哥還是農民,又覺得當女孩其實挺好的。男女沒嘛(什麼)不同。新社會了,男女都快不分性別了!都經濟獨立,多麼好!

總的看來,雖然多數後村的婦女還是對自己所屬的性別評價不高,但是畢竟沒有了受壓迫深重的感覺,隻是有男性是一等公民女性是二等公民的感覺而已。

盡管傳統的男權勢力還是在資源分配上偏向男性,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由於近幾十年來女性對公領域事務的參與,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觀念已經改變了不少,尤其在中國的城鎮,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變成少數人的觀念,而且大多數人也能夠接受女性在社會地位上超過丈夫這一情況了。

根據社會學的文化滯後理論,文化和觀念的變遷會滯後於經濟和政治的變遷。盡管女性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已經接近半數,男權社會的男人掙錢養家女人留在家裏的觀念還遠遠沒有改變。從下麵這項對女性社會角色認識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還在半數的人們中間盛行,其中農村人比城鎮人要嚴重得多。

關於兩性社會角色的定位,全國婦聯的一個調查所顯示的結果還是相當可悲的:

看,直到現在,還有超過半數的人讚成“男人以社會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的觀點,其中農村讚成這種觀點的還要多些,占到五成半。另有兩成的人同意“女性應避免在社會地位上超過她的丈夫”。這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點影響依然強大和兩性地位差異的反映。

在另一項調查中,農村女性在“妻子是否應當為丈夫事業作犧牲”這一問題上,認為應該的占82.36%;認為不應該的占3.24%,說不清的占14.40%。(沙吉才,1995,126)這些人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應當是女人為男人的事業做犧牲,而不是男人為女人的事業(她們現在不是也都有事業了嗎)做犧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