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村的田地共計2100畝,平均每戶11.23畝,平均每人2.65畝。在土地擁有量上,北方農村與南方農村有很大不同,南方許多村莊人均土地耕種量早都降到1畝以下。旱地和水田對勞動力投入的要求也不大一樣,北方比較粗放,南方更加精細一些。

寶森注意到中國農村婦女參加勞動的南北差異,她指出:“差異的簡單化之說認為,婦女對中國南方種稻區的農業作出了更大的貢獻。這被用來表明南方婦女是更平等的夥伴,而北方婦女則是較無經濟價值的受贍養者。”(寶森,398)根據上世紀30年代的調查,在華南稻作區婦女承擔了更多農田勞動(占16%),而在北方小麥區她們承擔的勞動則較少(9%)。(寶森,43)過去國外研究者對中國有兩個印象:一是男人幹重活,女人幹輕活;二是中國婦女幾乎不幹任何農活。(寶森,108)

北方農村婦女的不下地幹活的確是早年的一個普遍規律,但是經過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變遷,一切都已改變。南北婦女的差異大大縮小,隻是勞動量上還是會由於氣候和農作物的不同而有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南方更加精耕細作,北方比較粗放;南方農閑時間短,北方農閑時間長;南方婦女的勞動日比較多,北方婦女的勞動日相對要少一些。

提到農村婦女的南北差異,後村的人們也有類似的看法:南方婦女由於風俗習慣的緣故,比北方婦女更多地下地幹農活,也更能幹。村裏娶了南方媳婦的森家婆婆這樣談到媳婦:

她來到北方,比咱北方的小夥子還能幹活。能背起一百多斤的糧食口袋。她1米6不到,長得瘦,麥收時俺們倆人抬一個口袋,人家自己搬起來就走。那力氣大得嚇人。

位於北方的後村的農作物可以被粗略地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年兩季的,一種是一年一季的。

一年兩季的農作物主要有:一季是小麥;另一季是玉米(或高梁、穀子,但後村以玉米為主)。

種植時間如下:上一年的秋後,收完玉米後,就種小麥。時間在中秋至霜降之間(公曆一般在10月份,為期一個月);種之前,要澆地,澆透了,再耕地、翻土;然後上化肥(後村主要是氮肥、磷肥和鉀肥,也有少量的農機肥,比如雞糞或者畜肥);然後播種,播種後約5至7天,小麥出芽。在麥芽出土前,要下地“扒畦埂”,“畦埂”就是在小麥田裏一條條的小土坎,它的作用把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是澆地的時候便於擋水,便於一小塊一小塊地澆地。入冬以前(在11月底)還要澆一遍地,這叫“上凍水”,保證小麥在冬天不幹死。澆完這一遍地,就等著下雪了。如果下雪了,地裏的農活基本告一段落。如果沒有下雪,在春節前還要澆一遍地(以前不用,這幾年天旱,澆地很有必要,這一遍水叫“補凍水”)。

次年開春,一般在春分、清明期間(公曆是3月21號)前後,又要給小麥澆一次水。這時期,小麥會長出許多雜草,主要是“麥蒿”,這種雜草很怪,專門長在麥地,如果不處理,它很快就蔓延一大片。這時候主要是“拔麥蒿”,“拔麥蒿”是農民——主要是婦女——最主要的活計。這期間,還要給小麥打藥,因為小麥會生許多蟲,比如“蜜蟲”(是蚜蟲的一種),還有紅蜘蛛等等。等到5月份再澆一遍地,這一遍是為了長麥粒,所以,這一遍水叫“供麥粒”。到6月4號左右,麥子就可以收割了。

在麥子收割以後,立即種玉米。玉米種在麥茬地裏,種上以後要澆一遍水。這時候是6月12至20號左右。再過20多天,就要上化肥、打鋤草劑,這時候一般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我的調查員上中學、大學期間,每年放了暑假,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幹活,那時就牽著牛、騾子,跟她父親一起下地鋤草、上化肥)。然後是玉米的雨季生長期,視天氣情況澆水,一般澆2-4遍水,就收獲了。玉米的生長期短,一般95-105天就可以收獲。這時候就到了中秋節了。

除了一年兩熟的作物,後村的農民還種植一些一年一熟的作物,主要是花生、棉花等。一般是春天播種。驚蟄過後,農民開始下地“看地”,澆地,上肥料,準備耕種。一般在4月15號至20號期間種上棉花。到穀雨(公曆4月21號左右)時就基本種完了。現在農村種棉花,要在播種後”蓋地膜”,就是在下了種的那一條上,蓋上一層薄塑料布。三五天後,棉種發芽了,隔著透明地膜就能看到綠色的葉子。這時農民要下地給棉田“放風”。所謂“放風”,就是在薄膜上每隔幾厘米,摳一些小窟窿,這樣薄膜內外空氣流通了,棉苗才不會悶死,棉苗也能順著小窟窿長出葉子。再過五六天,棉苗長得就比較壯了。一個月以後,又開始澆地、噴藥、上肥料。從公曆的5月至8月,要不停地“打杈”(去掉棉株主幹上的不長棉鈴的側枝)、“打頂芯”(去掉棉苗最高的那一枝的頂尖,否則棉株會無限製地長高,這樣反而會影響長棉鈴)、打藥(棉花特別愛招蟲,一堆一堆地招,長長的軟軟的小肉蟲――棉鈴蟲,專門長在棉鈴上)。到8月份,棉鈴就長大了,開始陸續綻開了,可以摘掉棉花了。一般,棉鈴的綻開期很長,從9月一直持續到10月,哪一朵綻開了,就摘哪一朵。-到11月份,絕大多數棉鈴都開完了。農民開始準備把棉株拔掉了。棉株拔掉一般是用來當柴火燒,這是農村最受歡迎的柴火,經燒,一般蒸饅頭用足火,都燒這個。種一年棉花,棉株可以燒到次年夏天。所以,棉株也叫“棉花柴”。

如果次年不想種棉花了,也可以在10月末就把棉株提前拔掉,直接澆地準備種小麥。被拔掉的棉株,在太陽下一曬,所有的棉鈴都會綻開——不過這種棉鈴很瘦弱,也沒有份量,賣不了好價錢。

後村一般沒有不用幹任何活的“農閑”時間。一般常講的“農閑”,主要是種完小麥後到春節這兩個來月的時間。但這段時間,農村也有許多事要做。比如,收白菜,打玉米(玉米棒槌要打成粒),在這段時間還要澆麥子。澆一遍地,一般一畝需要4個小時。

後村最忙的季節有兩個,一個是麥收,20天左右。學校在麥收時都要放假,全村人不分晝夜地搶收、搶種——萬一下雨,麥粒未及入庫被淋了,或者長出芽了,或者“焐”(發黴)了,那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另一次是秋收,一個月左右。這段時間要收玉米、種小麥,勞動強度和麥收差不多。

目前,後村的農作物種植與收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結束了在30年前還需要農民“鐮刀+耕牛”的傳統種收模式。

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是農村人改變生存狀況的一個途徑。在這一方麵,女性落後於男性。據統計,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女性隻占三分之一。外出打工的後村村民有三個時間必須回家:春節、麥收和秋收。農村的女婿,有幾個時間必須帶著禮品去看嶽父母(未過門的女婿必須去,已結婚的就由女兒回娘家):春節、麥收、八月十五、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