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樹說:
生不出小子來,婆婆不喜歡。
星生女兒後,家人的態度明顯冷淡:
生了大女兒時,沒有變化。可能如果生個小子,地位就有提高了。咱不知道。生完女兒,俺娘跑回家給俺大哥說,當時正是秋收的季節,俺大哥一家人聽了之後,除了大嫂“哦”了一聲,一點兒反應也沒有。如果生個小子,他們肯定會高興。想生個小子。但是沒有也沒辦法。
新說:
地位有變化,變低了。因為俺連續生了倆丫頭,公公婆婆都不高興。
28的鋒生了個女兒,盡管還有生兒子的機會,家庭地位還是降低了,她說:
生了女孩,地位降低了。
中說:
光生閨女,地位會下降。
49歲的祥說:
生閨女不如生小子好,誰不喜歡小子啊。
31歲的強說:
生女兒後(地位)降低了。
榮說:
婆婆不高興啊。生了兩個女兒後,懷第三個孩子時,婆婆專門到泰山“行好”,求泰山奶奶保佑給她送個孫子來。後來生了個兒子,婆婆認為完全是她“行好”的功勞。
芬說:
頭一個是女兒,生老二時有壓力。怕是閨女。誰家不希望是小子啊?
已經生了兒子的,還怕兒子活不下來,再生是女兒。亮說:
生了男孩有壓力,光怕他活不長,俺再生,沒準是個閨女了。
在一些婚後生育不順暢的女人那裏,主要的焦慮從生男孩變成生任何孩子。臣就是這樣,她在婚後有十幾年沒生孩子。她說:
生男生女沒壓力,生什麼都行,隻要生出來就好。
村裏極少數對生育意義有不同解釋的是兩位受過較高教育的年輕人。在她們那裏生育的意義不僅是生男孩,傳香火。
30歲的幼兒園老師青說:
生了女兒後感覺著家人真正把我當成一家人了。以前總當成客人。
26歲的小學教師敏認為自己生育後地位沒有什麼改變,一切還像原來一樣,她說:
還那樣。要說有改變,就是懷孕時彎不下腰,他給剪過幾回腳趾甲,現在一鬧氣,他就拿這個事來當話柄,說俺欺負他。
民間將生男生女分別稱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喜則皆喜,但是兩個喜程度不同,一個是玉石,一個是紡車上的石製紡錘。後村研究還設計了一個問題:生育時,在生男生女的問題上有沒有壓力,為什麼?這個問題涉及農民偏愛男孩的原因。農民一定要生男孩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麵:一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包括養老投資的需求,作為勞動力的需求;二是精神上的需求,包括繼承香火,傳宗接代,在村落生育文化中的滿足感。
44歲的中因為沒生兒子,抱養了一個兒子,她講到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壓力,養老是性別偏好的物質原因,人們的傳統觀念是精神原因:
說沒壓力,其實有壓力,怎麼能沒壓力呢?怕將來的養老,怕現在人們笑話。
提到現實生活需要的事例有:
鬆考慮的首先是家裏需要男性勞動力的問題,她說:
一開始沒尋思。婆婆老是催再生一個。隻考慮將來誰能幹活。女孩嫁出去了,就沒人幹活了。
忠也是考慮農業勞動的強度問題,她說:
有壓力,因為在農村幹重活沒有兒子不行。
世也是這樣想的,她說:
生女孩有壓力。生男孩高興,因為農村種地沒男子不行。
金說:
生的是女孩,有壓力,農用勞動不方便。
立想的是養老問題,雖然法律規定男女兩性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但是由於民俗中的男性繼嗣製和婚後從夫居製,農民並不認為女兒可以給自己養老,她說:
對男孩好一些,將來得指著他們養老。女孩再好將來也是別人家的人。
新沒有男孩,她擔心的是養老問題:
有壓力,莊稼人沒有小子,將來養老是問題。
保說:
有壓力,怕老了沒兒子不行。
村裏最大商店的店主平考慮的是家庭事業發展和繼承的問題,她說:
反正希望是男孩。這麼大的產業,沒有小子可不行。
來自精神方麵的壓力也是很強大的:
勝說:
有壓力。怕人笑話生不出小子來。俺是聰明人,不能讓人看不起。
鳳說:
有壓力,怕婆婆不高興,怕生不出小子來,讓鄰居笑話。
祥也強調村落生育文化的壓力:
有壓力。重男輕女的想法,就算咱沒有,別人都有,人們的眼神也壓死人啊。
強說:
沒有兒子,左鄰右舍嘲笑,兄弟父母看不起。
鐵說:
有壓力,怕人笑話生女兒。
連說:
有壓力,傳統思想所致。
華說:
反正生小子好,一家人喜歡,自己臉上也光彩。
沒有兒子不僅是媳婦遭人恥笑,婆婆也遭人恥笑,27歲的見說:
生了女孩。有壓力,希望生男孩。這樣自己和婆婆都不讓人笑話了。心理壓力大。
48歲棟說得簡潔:
農村沒兒子不行。
生了兒子的人在高興之餘,也有新的煩惱,那就是兒子長大娶媳婦經濟壓力很大:
菊說:
生了兩個兒子,沒壓力。要是生閨女,可能會有壓力。生小子就是怕將來娶媳婦花錢。
軍說:
有壓力,怕將來蓋房娶媳婦沒錢。
地富子女喜生的也是兒子,她擔心的是兒子的未來:
有壓力,怕兒子長大了說不上媳婦。
殷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生完第三個孩子以後才有壓力,怕長大了沒錢娶媳婦。
除了擔心娶不起媳婦的,還有擔心供不起大學的。月說:
生的時候沒壓力。現在有壓力,明年小子高考,考上大學怕供不起。
有的母親本來不喜歡女孩,後來改變了看法。兒女雙全的秀就是這樣:
兩個孩子小時候,不喜歡女兒。後來上學了,女孩像我小時候,又聰明又懂事,男孩不學習光招禍遭災的。到現在都恨男孩不成器。
村裏在生育上完全沒有壓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兒女雙全的人,一種是真正接受了現代生育觀念的女人。
屬於前一種情況的是:
坤:沒壓力。兒女雙全。
愛:沒壓力。兒女雙全。
屬於後一種情況的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女性。27歲的鄉村醫生光說:
沒有壓力。生嘛(什麼)都行,有小子更好,沒小子有閨女也行。
在孩子的養育上,後村的母親們有沒有性別差異呢?多數人是更偏重男孩的,也有少數人能同等對待孩子。
44歲的中是因為沒有生男孩而抱養了一個兒子的人,她說:
算不上喜歡不喜歡。但是喜歡女孩不如喜歡男孩。生了閨女都不好意思出去說,也怕人問,光想昧著;要是生個小子,恨不得到大街上大喇叭廣播一下讓三裏五村都知道。小子年齡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他照顧多一些。說到上學,家裏要是有條件,肯定都一樣對待。要是沒條件,隻能供一個,那就不好說了。要是我說,還是供小子,小子甭管多麼沒有能耐,也是自己的小子。閨女再有出息,將來也是別人家的人。
鬆在被訪問時聲稱對兒子女兒沒有區別,有鄰居在一邊揭發道:“怎麼沒區別?你重男輕女!”鬆立即爭辯:“俺沒有!俺不是考慮以後幹活,才對小子好一點兒啊!閨女再好將來也是別人家的人!”
生也是這樣,她說自己對男孩女孩沒有區別。可是村民告訴調查者,她家非常重男輕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給小子玩,把小子哄得像個小少爺一樣。
51歲的義和49歲的民都坦白承認:
對小子好一些。
在後村,養育孩子時沒有男女區別的女人也並非完全沒有,芬說:
沒有區別。一般都是疼小的。
國唯一的女兒是個白血病兒,所以她對她特別好:
我對女兒特別喜歡,她想要什麼就給她買什麼,畢竟她有病,也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就在我整理這次調查時,由後村傳來消息,得知國的病女已夭折,而國又生了女兒。村裏人紛紛歎惜:“唉,怎麼又生個丫頭?要是生個小子,也算對家人們一個安慰。又生了丫頭,一家人還不煩死?”
勝也說對女孩要好些:
在吃穿上,對女孩好一些。我的衣裳多,穿不了,閨女可以接著穿。小子就不能穿個大花襖了。小孩子家穿那麼好幹嗎?
目前隻有女兒的31歲的深明白重男輕女是錯誤的,但是不敢保證自己會怎麼做:
沒有區別。俺不封建。以後有了小子,有沒有區別,再說。
農村人的偏愛生男孩當然有養老、勞動等現實生活需求的決定性影響,但是偏愛男孩的觀念在人們的生育實踐中不斷地被社會觀念強化,最終使生男孩的衝動和欲望變成了一種社會習俗。生男孩的衝動常常是非理性的,對一定要有男孩的願望也被強調到非理性的程度。換言之,它已經變得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變得不容分說,人人都堅持,也不是能夠輕易改變的。
除了婚後男居製和男性繼嗣製,男性偏好的另一個來源是家族姓氏的傳遞。這種觀念是中國人生育觀念中最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方式。很多人一定要生男孩的想法即源於此。在實行城市獨生子女政策之後,有一半的城市家庭將不會再有男性後代,為此許多人是相當想不開的。因此才會有“女孩能不能傳宗接代”的討論。
問題在於,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和持續增高的情況下,傳宗接代究竟還有什麼意義。中國人心中的“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實際上是祖先崇拜,祖先要有人去祭奠,墓要有人去掃。其實,如果僅僅從掃墓和祭祀的角度來看,女孩一點也不比男孩差。如果是從家族姓氏的傳遞上看,在家族製度衰亡之後,“趙錢孫李”之類的姓氏的傳遞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與其去爭辯“女孩也能傳宗接代”,不如徹底拋棄“傳宗接代”這一概念。很多沒有“傳宗接代”觀念的社會並沒有嚴重的性別偏好,而父母去世之後也並不是沒有人去掃墓。
目前,在城市人當中,有些人不僅沒有生男生女的性別偏好,而且已經出現不一定非生育不可的想法。這種想法完全是現代都市文化的產物,完全不能想象在一個鄉土的社會中,人們會產生生育與否無所謂的想法。
性別偏好的真正扭轉不僅是一個改變傳統觀念的問題,還有待養老製度的改革——解決隻能由男孩養老的問題;有待婚後從夫居製度的改變——解決家庭女勞動力必定外流的問題;有待男性繼嗣製度的改變——解決財產繼承問題;有待子女必須隨父姓習俗的改變——解決家庭姓氏的傳遞的問題;有待傳宗接代觀念的改變——從祖先崇拜改變為對死去前輩的懷念和紀念。由此看來,性別偏好的轉變還有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而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中國的性別平等就一天不得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