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農民生兒子的動機極為強烈,滲透到村落文化的深處,計劃生育的方向又不可能改變,我國的性別比不可能不出現問題。

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定義是:某人口一定時期內的活產男嬰數與女嬰數之比。在不做人為幹預的情況下,受孕時,男女性別比為140比100,此後一路下降,由於流產等原因,正常出生性別比應為106或105。在1955年,聯合國確認過的正常出生性別比值域為102-107。由於在隨後的各個年齡段,男性的死亡率均高於女性,因此全人口的性別比應當比出生性別比更低一些。

自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出生性別比出現了偏高且持續上升的趨勢。從總體水平看,1980年我國出生性別比為107.4,1985年上升為111.4,1990年達到114.73,1995年更高達117.4。從分地區情況看,1989年全國有16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出生性別比在110以上,1995年擴大到21個。1989年我國出生性別比最高的省份是浙江,為117.6,而1995年出生性別比超過120的省份有10個,最高的省份湖北為134.6。(鄧國勝,1)目前,全國隻有上海、貴州、西藏、新疆的出生性別比還在100-107之間,其餘26個省份均高於108。(劉原,1)

目前,我能夠找到的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數據如下(其中有些與前引資料略有出入):

另有關於全國分城市鎮和縣的性別比的統計資料見表3-7,可以看出在全國範圍內的性別比總體增高的趨勢之外,處於都市化過程不同階段的城市、鎮和縣呈現出不同的增長模式:在城市,性別比雖然在逐年增高,但是增高速度較慢;農村性別比增高速度比城市要快一些;性別比增速最快的是鎮。性別比這種分布情況的原因應當是這樣的:在城市,人們的傳統觀念改變較大,計劃生育也比較嚴格,所以性別選擇性墮胎比較少,性別比還勉強正常;在農村,雖然人們偏愛男孩,計劃生育也比較嚴格,但是缺乏事先知曉胎兒性別的手段,所以性別比偏離了正常值但是並不太高;而在小城鎮,人們偏愛男孩,B超等手段也比農村容易獲得,所以性別比偏離得最厲害。

從曆史統計資料看,我國是屬於性別比偏高的國家。14世紀時,性別比為125-460;在1870年代,性別比為兒童430,成人194。(Guttentag, et al., 51)從近現代的情況看,解放前性別比偏高,解放後前幾十年性別比平衡,1985年後逐漸走高。在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的背景下,還出現了一批極端個案。例如,在1982年,湖北某村1歲以下兒童的比例是503男100女;武漢市1歲以下兒童是154男100女。(French, 117)

以上性別比是以女性為100的男性人數。為了凸顯“缺失女性”的問題,國外還有一種統計方法是以男性為100的女性人數,

根據這種統計方法,在1982年中國的新生兒中,每1000個男嬰隻有921個女嬰;在1983年,這個數字變為每1000個男嬰901個女嬰。(Hopkins, 125)在沒有性別偏好的國家,例如歐洲、美國和日本,女男比例是106比100。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女男比例是101比100。所有女比男少的國家都是人為造成的:例如印度1901年是97女100男;1971年是93女100男;1991年是92女100男。巴基斯坦是94女100男。(French, 115)

采用以男性為100的女性人數的一個原因是它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出缺失婦女數的嚴重程度。根據這一統計方法,歐洲1986年的女男比例為105女100男,北美為104.7女100男。這種模式的出現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是發達國家,或者男女平等方麵做得特別好。因為該年度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那些貧窮但是沒有性別歧視的國家,女男比例為102.2女100男。下列數據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某國家的性別比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一樣,那麼那裏女性比男性少多少?得到的數據被稱為“缺失婦女數”。“缺失婦女數”在東南亞為240萬,拉丁美洲440萬,北非240萬,伊朗140萬,中國4400萬,孟加拉國370萬,印度3670萬,巴基斯坦520萬,西亞430萬。如果我們看某國缺失婦女數與實際婦女數的比例,那麼巴基斯坦為12.9%,印度為9.5%,孟加拉國為8.7%,中國為8.6%,伊朗為8.5%,西亞為7.8%,北非為3.9%,拉丁美洲為2.2%,東南亞為1.2%。(邱仁宗等,338)

從表3-9我們讀出的是性別偏好的嚴重程度,有性別偏好的國家集中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而從以下的統計資料看,一些中東國家人口的性別比失調主要源於石油生產的需要,而真正由於性別偏好導致性別比失衡的國家大多是亞洲國家。有殺女嬰現象的國家有巴基斯坦、阿爾巴尼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48.3女100男)等國。(French, 116)

根據《世界婦女:1970-1990:趨勢與統計》(聯合國,1991年)一書,每100男低於95女的國家有:

在全世界跨文化的比較中發現,偏愛男孩在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朝鮮、新加坡、印度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多集中在亞洲。按照傳統統計方法(以女性為100的男性人數),這些國家的性別比都在106到114之間。在泰國和菲律賓的一些部族民中,男女反而是相當平等的。除了地域和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區別之外,總的看來,發達國家的出生性別比較低,欠發達國家的出生性別比較高。這是一個基本的模式。這個立論的一個佐證是:同屬於亞洲,日本並沒有出現性別比偏高的問題,而日本正是亞洲第一發達國家。

印度性別比偏高的原因據說是較高社會階層中殺女嬰現象嚴重,其根源是女性難以找到合適的婚配對象,結婚時嫁妝也過於昂貴,以及女性就業困難。在印度,女孩吃不飽,還遭遇到選擇性墮胎。在1981-1991年間,100萬女孩被選擇性墮胎。在4到6歲前,又有400萬女孩死去,約占女孩數的36%。(Nelson, et al., 431)

台灣的性別比為107。台灣夫婦一般的做法是:如果有兩個男孩則不再生育,如果沒有男孩就一直生下去。因此台灣的家庭模式是以男孩為主的小家庭,外加以女孩為主的大家庭。(Nelson, et al., 431)

作為對比,西方一些國家則麵臨性別比偏低的問題。例如美國目前麵臨的問題就是性別比太低:美國的性別比在1800年為105,1910年為106,此後一路下降,1970年為95,1975年為96。(Guttentag, et al., 15)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關於性別選擇問題的辯論,主題就是在人類能夠做出生育的性別選擇之後,應該如何應對,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由於西方社會中性別偏好不嚴重,所以他們對生育過程中的性別選擇並沒有完全禁止,而是辯論和研討嬰兒的性別能夠選擇之後將會出現哪些後果;中國則不可能允許選擇,因為在我們的社會和傳統文化中,性別偏好過於強烈,如果允許人們自由選擇生男生女,後果不堪設想。

新加坡在1975-1977年做過父母可以選擇子女性別的實驗。這一實驗有兩個目的:一是控製人口數量。實驗結果表明,在這個國家,父母選擇子女性別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都可以造成家庭規模縮小的效果,因為想要某一性別子女的父母在得到之後就可以停止生育,不用一等再等,從而在無形中多生了很多孩子出來。二是控製人口質量:可以降低與性別有關的遺傳疾病的發生率。比如,父母有會傳給某一性別子女的遺傳病,這種情況用選擇性終止妊娠的方法就可以避免。

除了性別偏好之外,男女性別比的失衡還有生理和環境的原因。根據生理學的研究,由於繁殖力主要取決於雌性個體的數量,因此,機體如能得到特別充足的營養,就會產生較多的雌性後代;如果情況相反,就會產生較多的雄性後代:食物充足,則多生雌性;食物匱乏,則多生雄性。做皮匠的都懂得,富足地區多出雌獸的皮毛,貧困地區則多出雄獸的皮毛。就人類而言,農村地區出生的男孩要比城市多。而我們都知道,鄉下人的膳食狀況往往比較差,城裏的生活條件則一般較好。還有人注意到,與富裕人家相比,窮人家生的男孩要多一些。(韋斯特馬克,1081)

影響出生性別比的因素雖然有生理學和社會學等諸多因素,但是學界一個公認的觀點是:中國近期的人口性別比異常偏高,絕大部分成因是社會學因素。(馬瀛通等,152)造成我國出生性別比大大超出正常範圍上限這一反常現象的社會學因素被已有的研究歸納為以下四種:部分女性胎兒經性別鑒定後被人工流產;溺棄女嬰;怠慢女嬰,使女嬰成活率降低(第二孩之後);性別選擇性受孕。

第一種原因是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在我國,存在著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現象的一個證據是:雖然生育上的重男輕女強度原本是欠發達地區大大強於發達地區,是農村強於鎮,鎮又強於城市,但是由於B超鑒定胎兒性別的技術首先是進入發達地區與城市的,因此,出生性別比失調最初發生在發達地區與城市,然後才是鎮,緊隨其後才波及農村。(馬瀛通等,171)1981年,城鎮出生性別比為109.9,農村為107.6,城鎮高於農村。少數民族為104.5,低於漢族。第一胎為105,第2、3、4胎分別為107、113、115,5胎以上為110。(劉原,7)這些反常現象都證明,有相當普遍的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的現象存在。

一項對吉林省扶餘縣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原因的調查研究表明,扶餘縣引產率為8.12%,引產前B超檢查率為27.7%。B超檢查性別後引產胎兒中女性是男性的14.3倍。(韓曉華,45)另一調查表明,某地因B超檢查後有性別偏好的引產行為,導致引產男女比例為1比3到1比4。據調查,80年代後期以來,福建省出生性別比開始出現失調,其中選擇性人流已上升為第一位的原因。(鄭啟五,2000年)

中國1980年代中到1990年,有1500萬女孩被選擇性墮胎,占到女嬰缺失數的一半,其餘為殺嬰,遺棄,選擇性忽視。(Nelson, et al., 431)

第二,溺棄女嬰。《韓非子》上記載了“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說明遠在中華文明剛剛開始形成的商代,就已經有殺害女嬰的事情。這種習俗造成兩個結果,一個是嬰兒死亡率高,占出生人口的30%以上,當然其中多數是女嬰;另一個就是人口性別比偏高,根據商代墓葬的發掘,當時的男女比例大體是2:1。(閔家胤,124)

在傳統中國,溺女嬰的做法大量存在。當然,自願溺女嬰通常同漢族是聯在一起的,這有別於該省(雲南省)當地的少數民族。並不是說溺嬰在少數民族不存在,隻是他們的溺嬰沒有漢族的性別偏好而已。一個撒尼族婦女向西方人類學家談及溺嬰的問題時是這樣說的:“漢族溺女嬰,而我們撒尼人既溺男嬰又溺女嬰。”(寶森,317)

正式計入人口統計的出生兒性別比偏高的原因除將女嬰流產之外,還有一些溺棄女嬰的現象。某地近年來共發現棄嬰37個,33個為女嬰,4個為男嬰。據不同地區的統計,在所有棄嬰當中,女嬰占棄嬰總數的39.98%-99.45%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