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方都是本村人家的婚姻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根據古老的同村不婚的習俗,這類婚姻過去屬於醜聞。後村中,王、周兩個大姓的矛盾起源,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變革期貧富矛盾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50多年前王家一個姑娘和周家一個小夥子因相戀而堅持結婚,同村結婚,引起兩大家庭的憤恨。但幾十年過去,現在村中不同姓氏卻開始主動聯姻了。同村婚姻的出現和盛行估計首先與計劃生育後孩子數量的驟減有關,尤其是無子戶的出現,使得這種家庭的養老出現問題,民間於是用破古例的同村婚姻來解決無子戶的養老問題。屬於這種情況的在村裏有好幾對:

菊(28歲):一個村的,不用認識。俺倆決定的。

金(29歲):同村的,從小認識。

在後村調查中,一開始我們設計問卷時,沒有考慮本村姑娘嫁到本村的現象。但是,調查中發現,同村通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通。據了解,50多年前,後村發生了第一例本村姑娘嫁給本村小夥的事(燕的父母),當時被視為全村的醜聞。但隨著計劃生育的開展,農民生育的子女越來越少,“一個女婿半個兒”,“遠親不如近鄰”,為了考慮將來的種地、養老問題,農民越來越願意把女兒嫁給鄰村、本村的小夥子,現在姑娘嫁本村小夥,竟成了最理想的通婚模式,雖然本村通婚的比例還遠遠沒有達到閻雲翔調查的東北村莊那麼高——占全村總戶數的35%(閻雲翔,43)。我想,原因可能是東北農村的家族文化傳統比華北淡薄,所以在那裏,同村通婚的阻力沒有傳統家庭觀念更加穩定、深厚的華北農村那麼大。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國家最近幾十年的城鄉二元戶口製度、土地承包製度、遷徙自由缺乏等狀況有關,而首先與計劃生育政策有關。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農村婦女的生育率驟降,要麼沒有兒子,即使有兒子也隻有一個,幾乎不會超過兩個兒子。為了解決養老問題,女兒隻能就近、就地結婚,甚至“遠親”結婚(旁係三服以外的婚姻不違背婚姻法,這些遠親大多關係在旁係四服、五服)。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推進,農村養老模式如無改革,同村通婚、女兒招婿、遠親結婚現象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農村人口素質出現下降的隱患——由於近親繁殖,農村人口素質與城市人口素質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對於村內婚越來越多的原因,有學者做了專題研究,例如,王躍生提出四個原因,一是宗族觀念和宗族組織的削弱,以往被認為可能造成宗族關係和利益受損的村內婚行為不再受到限製,這使得選擇姻親時對家庭利益的重視超過對宗族利益的考慮;二是集體經濟後村內家庭間的財富差距縮小,相對容易在村內找到匹配對象;三是由於宗族對家庭的扶助作用已經不大,家長在村內通過子女聯姻建立親緣關係以代替不斷削弱的家族關係;四是在社會變革環境中,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受到鼓勵,為自由戀愛型的村內婚提供了可能(王躍生,128-132)。

後村調查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年輕人自己談戀愛、自己作主婚嫁?

後村女人的答案分為三類,一類是完全支持;另一類是有條件地支持;還有一類是反對自由戀愛的。

完全支持自由戀愛的大多比較年輕,她們有以下說法:

菊:支持,這是好事。

俊:自己作主是好事。

學(29歲):讓他們自由發展。

車(23歲):現在流行自由戀愛。

章(26歲):21世紀是自由的,年輕人可以自己作主。

英:支持,當然支持。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榮:很正常,現在年輕人就該這樣,我支持。

勝(41歲):支持。年輕人好啊,生到好時候了。

軍(39歲):讓他們談唄,要是俺小子長大了能自己搞個媳婦來,也不給他蓋房了,也不拿見麵禮(彩禮錢)了,更好,省下多少錢啊!就怕他們沒那本事。

喜(51歲):社會越來越好了,支持。

華(52歲):支持啊。咱是有經曆的人,知道這事不容易啊。

平(35歲):支持,社會進步了嘛!

強(36歲):這是應該的。誰不認同這個,誰就是封建頑固!

洪(21歲):可以自己戀愛。

新(41歲):新社會了,隻要不是胡鬧,老人們不該阻擋。

見(27歲):這是進步的好事。

華(35歲):現在都是自由的,可以自己作主婚嫁。

青(30歲):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以後會多起來,現在還不流行。

殷(32歲):很好,正常人際交往。

坤(44歲,雲南媳婦):支持。幸福就好。

愛(37歲):支持。要是自己找,可得找個知道疼人的老爺們兒。

廣(24歲):行,自己的事自己看著好就行。

鐵(29歲):心裏挺羨慕的,可惜自己不能那樣,是老實人。

根(33歲):現在的年輕人都自己談戀愛,覺得挺好的。

連(44歲):新時代,自由結婚談戀愛很現實。

海(26歲):年輕人談戀愛很正常的事,當遇到真正喜歡的人我覺得應該主動跟他。

有條件支持自由戀愛的有以下說法:

芬:年輕人的事,咱不管。女兒有文化,上過大學,在城市裏,希望她自己談戀愛;兒子上到初中,在村裏幹活,不希望他自己談戀愛。農村不正經的人才談戀愛。

臣(43歲):城市裏興,咱農村還不興這個。

敏(26歲,小學教師):如果在20歲以前談,那是玩,不讚同。20歲以後,同意,有自己的觀點和主意。

立(39歲):支持。但得是考出學(即考上大學的)的孩子應該自己談,在咱農村村裏的丫頭子,要是自己找對象,這就是不正經。

生(33歲):現在在農村還不興。以後可能就興了。

深(31歲,丈夫家家風不好):那得看情況。要是為了以後過日子搞對象,也不能反對。要是為了胡鬧在一起,那堅持反對。真要趕上像俺家他姐姐那樣,這就是傷風敗俗!

殷(49歲):城市裏可以,農村自己談戀愛讓人笑話。

月(42歲,寡婦):不反對,不支持。

起(47歲,改嫁):按說應該支持,但也得經過老人看看才行。不能光依著孩子們,孩子們容易做錯事。要是一步走錯了,一輩子都難回頭。

光(27歲,醫生):應該允許年輕人自己談。但不能縱容他們胡鬧。

磊(44歲):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

反對自由戀愛的有以下說法:

樹(45歲):咱這裏不興。反正俺家的孩子老實,不會自己找主兒(指找對象)。

鋒(28歲):農村不興。要是有,也是笑話的多,支持的少。

燈(30歲):不支持。農村的小青年們一般二十來歲家裏就給訂婚了,那些自己談戀愛搞對象的,都是十六、七,頂多不過十八、九的小孩子,多數是初中的同學,那麼小知道嘛(什麼)?嘛(什麼)也不懂,其實是胡鬧。要我說,家裏就不能支持他們。要是支持他們了,學校裏別的孩子還不都成瘋,都搞對象啊?還有心思上學啊?

鳳(30歲):談嘛(什麼)對象啊,正經人不用自己作主。你看俺,也沒嘛(什麼)文化,結婚前跟他也不熟,現在不也挺好啊?

中(44歲):城市裏興,咱這裏還差點。

保(36歲):電視上有,農村不興,談戀愛的閨女讓人笑話。

有幾位在這個問題上特別有話要說的女人。一個是村裏最追求時尚的離婚女人永,她對農村風俗對自由戀愛的壓抑感到特別忿忿不平:

應該這樣。但是也有局限性。在農村,你談戀愛不是跟一個人談,而是跟他全家人談。有一個跟你不對眼的,這對象談起來就特別麻煩!將來要是過得好還行,要是過不好,那可給別人們落下話柄兒了!這叫嘛(什麼)社會啊,農村簡直就不是人活的地方,讓人喘不過氣來。誰要是過得舒坦一點兒,誰要是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才不管誰對誰錯,凡是和大家夥兒不一樣的,肯定就是錯的!你像我這樣,在衡水,學生們都覺得我這個人還行;可是在娘家婆家沒一個看我順眼的。

因為自由戀愛放棄高考的耀對自己的經曆有一種負麵的看法,所以覺得自由戀愛也並不是那麼美好,特別是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她說:

那得看情況。其實像俺倆這情況,如果當時雙方老人都反對,堅持反對,也就分開了。要是真分開了,再上年學,沒準也能考個大學。人這輩子真沒準,不知道在哪裏出岔,你說是吧?俺在村裏,總覺得自個兒跟別的婦女不一樣,又說不出哪裏不一樣。多上了幾年學,在農村也沒嘛(什麼)用處,跟村裏人們打麻將,我光輸,一輸別人就拿我的高中學曆來當笑話。

與丈夫的妾和平共處的來,由於自己特別與眾不同的家庭關係,對許多事情都有了寬容度,她還特別提到隻要不犯法就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由戀愛並不犯法,隻不過是違反了農村傳統習俗而已,而他們三人的關係實際上倒是違反婚姻法的,嚴格地說,在中國這個實行一夫一妻製的國度,他們的關係恰恰是犯法的——犯了重婚罪:

這社會,誰想怎麼樣都行,隻要別礙著別人,別犯法——其實嘛(什麼)法不法的,怎麼活不是幾十年啊?

義(51歲,獨身寡婦)的兒子在省會就業了,她希望兒子入鄉隨俗:

這是應該的。俺小子在石家莊上班,俺光勸他快點找個對象。他今年26了,對象不好找。一找對象,他先給人家說,他在農村有個老娘,以後得養個老娘。一說這個,就沒有人願意跟他搞對象了。我說他多少回了,別管我,先管好他自己。他也不聽個話。

總的看來,在後村,父母包辦的婚姻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至少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婚姻和城市的婚姻對於當事人來說,是兩種很不相同的經驗。盡管如此,與傳統的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相比,變化還是不小的,父母在婚姻大事上征求當事人意見已經成為普遍的做法。自由結識、自由戀愛才剛剛走出冷嘲熱諷的陰影,正在逐漸形成潮流。年輕人可望享受到自由戀愛、結婚的快樂。由於計劃生育的嚴厲推行,同村婚姻有增加趨勢,它是作為解決無子戶養老問題的辦法而風行起來的。

楊慶堃在他研究中國家庭的著名著作中提出:年輕一代對個人自由和浪漫愛情的追求是對傳統婚姻的最大衝擊。(Yang, 22)這個論斷對自由戀愛的評價是相當高的。盡管自由戀愛在當代的農村生活中還沒有真正形成風氣,但是人們對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少見多怪了。隨著中國社會包括農村社會個人自由程度的提高,隨著電視、通訊工具等的普及和它所帶來的城市生活的影響,自由戀愛將逐步在農村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傳統的婚姻觀念將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