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婚的花費由男女雙方誰來出的問題上,有統計資料表明,農村與城市有較大的差異:農村夫妻雙方花費差不多的比例低於城市;丈夫花費多的比例農村超過城市;妻子花費多的農村低於城市。這個統計結果表明,在城市,結婚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件男女雙方共同操辦的雙方平等的事情;而在農村,結婚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件以男方為主的行為。這一點從彩禮的盛行也可以看出。

與上述統計資料相比,從後村調查的情況看,結婚時丈夫花費多的比例絕不是跟夫妻花費差不多的比例接近,而是占壓倒多數。後村的結婚花費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完全由男方出;另一種是男方出得多,女方出得少。從女性走向與男性平等的角度看,這不是壞事,女孩從“賠錢貨”逐步變得“不賠錢”、“少賠錢”,甚至“賺錢”(後村調查發現,有少數女子從男方收的彩禮錢,遠遠多於嫁妝錢,生女孩多的家庭可由此途徑快速“致富”),會無形中改變農村人重男輕女的態度。調查中發現,生男孩的家庭總擔心將來沒錢給兒子蓋房、娶媳婦,生女孩的家庭沒有這種擔心。結婚時男女雙方花費的差異,從實踐中多多少少會影響男孩、女孩受父母喜愛的程度。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結婚完全由男方出錢或男方多出錢,畢竟帶有濃重的傳統買賣婚姻的遺跡。在傳統的買賣婚姻中,男方家庭是買方,女方家庭是賣方。女方家庭並沒有因為女兒賣了大錢就改變重男輕女的觀念,女性並沒有因此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

至於花費的多少,影響因素有三:第一個因素是結婚年代,年代越靠後花費越高。結婚花費在幾十年間有大幅度的增加,原因一是家庭經濟狀況的普遍改善,中高檔家具、家電的普及,另一個是物價的上漲;第二個因素是家庭經濟狀況,經濟狀況越好的花費越高;第三個原因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數的變化帶來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家庭小型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後村調查顯示,核心家庭和夫妻家庭在所有家庭中占到67%。由於每個家庭子女數驟減,幾十年前每對父母可能要為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孩子操辦婚事,但現在可以把整個家庭的全部財力集中用在僅有的一個或兩個子女身上。多數父母樂意自己省吃儉用,甚至四處借錢為兒子蓋房娶妻,把婚禮辦得體麵、隆重和浪費。這也致使結婚花費近年來大幅增加。

鬆的結婚花費是這樣的,她提出應當由男方出錢的理由值得注意。此外,嫁妝本來應當是由女方出的,而她的婚姻竟由男方出嫁妝錢:

見麵彩禮兩千元,過節先後給過一兩千,婚禮花幾千,嫁妝值五六千,都是男家出錢。嫁不出去的閨女才自己花錢。

35歲的平關於女人身價的說法也值得注意:

結婚的見麵彩禮、婚禮、嫁妝都是男家出錢。男家出的錢越多,證明閨女身價越高。

榮也給了一個男家出錢的理由:

男家出的錢。因為當時我不答應這門親事。

從外地給兒子買媳婦的森家婆婆說:

結婚我家花了有一萬。給她家三千,買家具兩千,買洗衣機、電視花兩千,給她買衣裳花一千,開了三十席(指婚宴)花兩千。

在村裏開小賣部的26歲的國說:

我們結婚也沒花多少錢,房子裝修花了8000多塊,也就給我的彩禮14000元,這些當然都是婆家給錢。

21歲的彥把蓋房等花費都包括進來,總數就遠遠超過其他人家了:

結婚花了10萬,包括彩禮,蓋房,家電家具,婚宴,都是男方出的。

完全由男方單獨負擔結婚花費的例子還有:

守(48歲):花了一百多塊錢。他出的。

菊:那時候(1983年)結婚花一頭二百的,都是男家出錢。

厚(38歲):一千,男方出錢。

立(39歲):得花幾千塊吧?具體不知道,那時候俺對他家的事不了解。他家出的錢。

軍(39歲):花了三千元,男方出的。

保(36歲):五千,男方出的。

震(45歲):結婚花五千到八千元,都是男方出錢。

鐵(29歲):八千元錢,都是男家出。

利(31歲):一萬,男方出的。

明(50歲):一到二萬。一般男方拿。

生(33歲):他家花錢。連訂婚,蓋房,到買家具,辦酒席,大概花兩萬多吧。

池(38歲):兩三萬,都是男方出錢。

丙(25歲):兩萬,男方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