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欲收承疇為用,命範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禦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這兩處所說的一個共同點是,洪承疇被俘之初,確實堅決不降。其他史料,也證明這一點。《明季北略》裏說他被俘後,
不屈,命之跪,承疇曰:“吾天朝大臣,豈拜小邦王子乎!”
朝鮮的王子李寫的《沈館錄》裏也說,清廷無奈,就把他“拘鎖北館”,不給飯吃,“隻給菽水喝”,想用虐待的辦法來消磨他的意誌。然而洪承疇並不懼怕,反而以絕食相抗,“米漿不入口者七日”,不過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裏所說的洪承疇降清的關鍵之舉,都是由於皇太極親自去看他,並把自己的貂裘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歸順了清朝。應當說洪承疇從堅決不降到決定降清,是皇太極招降政策的結果。皇太極為此費了很大力氣,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較有作為的漢臣,如範文程、張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當然,洪承疇也從皇太極的禮賢下士和寬廣胸懷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敗已很難重振基業,這大概也是洪承疇決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於民間廣泛流傳著洪承疇的降清,是由於皇太極的愛妃博爾濟吉特氏做工作的結果,似乎並無根據。《清史演義》中第十回裏關於洪承疇降清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隻是有樁好色的奇癖。這日正幽在別室,他是立意待死,毫無他念,到了巳牌,紅日滿窗,幾明室淨。聽門外叮當一聲,開去了鎖,半扉漸辟,進來了一個青年美婦,嫋嫋婷婷地走近前來,頓覺一種異香撲入鼻中。承疇不由的抬頭一望,但見這美婦真是絕色,髻雲高擁,鬟鳳低垂,麵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風楊柳,更有一雙纖纖玉手,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手中捧著一把玉壺,映著柔荑,格外潔白。承疇暗訝不已,正是胡思亂想,那美婦櫻口半開,瓠犀微啟,輕輕的呼出“將軍”二字。承疇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輕輕的應了一聲。這一聲相應,引出那美婦問長道短,先把承疇被擄的情形,問了一遍。承疇約略相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