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降清始末(5)(1 / 1)

第二節洪承疇背明降清

洪承疇是明朝的重臣,以薊遼總督率兵援遼,朝中文武對他寄予很大希望。鬆山城破之後,洪承疇及其部將祖大樂被俘。皇太極派席賴、查塔、鍾古、商吉圖等前往鬆山,諭請圍困鬆山的皇太極長子、多羅郡王豪格,代善的孫子、多羅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的十五子、多羅貝勒多鐸等說,鬆山所獲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大壽之弟祖大樂,可送入盛京;巡撫丘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如不降,可處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錦州。於是,豪格、阿達禮等對被俘人員以不同的待遇:將洪承疇、祖大樂兩人送往沈陽;對明朝巡撫丘民仰、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先進行勸降,遭到拒絕以後,當即把他們就地處死,其下部將一百餘人、士兵三千餘人,也全部被殺害;將祖大壽的另外兩個弟弟遊擊祖大名、祖大成,卻放回錦州,實際是讓他們去做祖大壽的工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極很有心計,同時也說明他雖然比較寬厚,但對漢人的屠殺也是十分殘酷的。被俘明將僅洪承疇、祖大樂送沈陽。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弟弟,為爭取祖大壽,自然要保護;而洪承疇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韜武略聞名,如能爭取洪承疇歸順清廷,對清朝以後形勢發展將起重大作用。

洪承疇於三月到沈陽以後,據說被幽禁在大清門左邊舊有的三官廟內,距宮門很近。清廷一再勸降,洪承疇堅決不降。勸降的滿將見洪承疇怒目而視,死不開口,就舉刀欲殺承疇,他竟“延頸承刃,始終不屈”。那麼,洪承疇後來為什麼投降呢?史書說法不一,據《清朝全史》上記載:

汲修主人(禮親王)談太宗襟度有曰:鬆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疇),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太宗乃命諸文臣勸勉之,洪一語不答。太宗乃親至洪之館,解貂裘而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太宗良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太宗大悅,即日賞齎無算,陳百戲作賀。諸將皆不悅曰:“洪承疇僅一羈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儕所以櫛風沐雨者,究竟欲何為乎?”眾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眾乃服。

據《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