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當時已處於困難境地,突圍不行,守城又很難持久,明廷派來的援軍在離城十五裏的長山口已被後金軍打敗。在援救無望、坐困孤城之際,祖大壽無可奈何表示願意投降。皇太極派石廷柱去聯絡,祖大壽和諸貝勒約降,並殺了反對投降的副將何可剛。祖大壽心情是矛盾的,從封建道德忠君思想來衡量,他的投降是被迫的,但要取得皇太極的信任,才能逃離後金。為此,他又不得不將子侄祖澤洪、祖澤潤、祖可法等留在後金。祖大壽向皇太極獻計,詐逃以裏應外合助後金取錦州,皇太極接受他的意見,令祖大壽率明軍以敗將身份逃回錦州。皇太極對祖大壽能否不負前議,自然是有思想準備的。他把祖大壽的子侄帶到沈陽,多次要祖大壽配合後金攻錦州,祖大壽全無回音,顯然祖大壽又變卦不降了。皇太極並沒有因此把留作人質的祖氏子侄處死,而是加以重用。皇太極對降將不但錄用,而且盡可能采納他們的合理意見。祖可法留作人質後,被帶到後金軍中。諸貝勒問他為什麼“死守空城”,他說:
恐屠戮降民,是以人皆畏縮。上於貧困者賑給衣食,富饒者秋毫無擾。寬仁愛民之德,遠近聞之,然我國人猶不信也。
努爾哈赤的孫子、貝勒嶽托對他說:
殺遼東民,乃太祖時事,我等亦不勝追悔。殺永平兵民,乃二貝勒阿敏所為,後論罪幽禁,奪其屬員。此事與今無涉。我皇上自即位以來,敦行禮儀,政治一新,撫養黎民,愛惜士卒,想爾等亦聞之矣?
祖可法答道;
上寬愛民,亦嚐聞之。雖我國之人,見爾等先年殺戮,肝膽俱喪;今雖言養人,人猶不信,職此故也。
這段對話說明許多問題,後金的屠戮政策確實在明將的心理上投下一片陰影,盡管他們誠懇地爭取漢人、漢將投降,但明將中大部分人對後金是信不過的。
以往,努爾哈赤殺漢人十分殘酷,幾乎每陷一個城鎮都把漢兵盡殺之,俘獲的漢人基本上都分給女真貴族充當奴隸。有一次分賞給將士當奴隸的漢人,竟達三十萬人。後人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歸納為兩條:一是大規模屠殺漢人,二是把漢人大批分給女真貴族當奴隸。這個歸納,大體上是準確的。祖可法既然投降,就希望後金能成氣候,所以他幹脆把這個問題挑開,如皇太極接受這個意見,一方麵可使漢人少遭誅殺;另一方麵可使後金政權更得人心,也算忠言之告;更重要的是可保住自己身家性命。祖可法是有膽略的,這一點頗得皇太極的歡心。而嶽托的答話也算是誠懇的,對原先的屠戮政策表示追悔,對永平殺降將之事說明是阿敏所為,已受到懲處。這倒不是敷衍之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