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極力爭取明朝的漢官漢將。後金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征明,攻掠的第一個城市是撫順。那時後金軍有很大的掠奪性,經常是每攻取一個城鎮,就將軍民悉數屠殺,再將財物搶掠一空,然後毀城而去。但努爾哈赤既然出師征明,就萌發了入主中原的野心。因此,進攻撫順時,他已積極招降撫順的遊擊李永芳。後金先包圍撫順城,然後努爾哈赤派人送信給李永芳,向他陳明戰降的利害關係:
汝撫順所一遊擊耳,縱戰亦必不勝。……汝素多才智,識時務人也,我國廣攬人才,稍堪驅策者,猶將舉而用之,結為婚媾。……且汝出城降,則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皆得安全。
努爾哈赤一邊誘降,一邊以雲梯攻城。李永芳雖令軍士準備防守,但也認識到既無力守城,也無力突圍。後金軍很快攻上城樓,他隻得率守城兵五百九十人出降。李永芳是第一個投降後金軍的明將,努爾哈赤十分重視,授予三等副將,並且履行諾言,將自己的兒子阿巴泰之女,嫁給李永芳為妻。這樣,李永芳就竭誠報效努爾哈赤了。
後金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進軍廣寧,當時石廷柱任明朝千總,守衛廣寧城,率其兄國柱、天柱降後金。努爾哈赤對他說,當地官員多心向明朝,“爾獨迎我,以廣寧城降,深為可嘉”。於是努爾哈赤很重用他們。後金軍就是利用這些明朝降將,在明軍內部做策反工作的。努爾哈赤當然明白,女真是少數民族,沒有取得漢人的幫助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由殺掉降將到招撫降將,在明軍內部積極做策反工作,這對後金統治者來說,是一大進步。
天聰五年(1631),在大淩河戰役中,皇太極對祖大壽的招降,是很典型的。皇太極是個有作為的政治家,比較有戰略眼光。他爭取明將比努爾哈赤更加積極,態度也比較誠懇。大淩河守將祖大壽是明軍中的悍將,又有許多子侄在明軍中任職,如果爭取到祖大壽,就同時爭取到一批祖大壽的親屬朋友和部下。皇太極對大淩河城圍而不攻,然後致書祖大壽招降,態度十分誠懇,招降書裏說:
我起自東陲,但知軍旅之事,至於養民馭兵之道,實所不知。山川地勢之險夷,亦多未諳。倘得傾心從我,戰爭之事我自任之,運籌決勝,惟將軍指示。休戚與共,富貴同享,此朕之願也。
祖大壽不肯降,表示寧死於大淩河城也不降。皇太極仍不灰心,他再次致書祖大壽:
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駐。但思山海關以東智勇之士,盡在此城。巷殺爾等,於我何益?何如與眾將軍共成大業!故以肝膈之言,屢屢相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