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的失敗,說明明朝中央的兵部和前線統兵大將意見不一致。從熊廷弼、袁崇煥到洪承疇都是因為將領之間互相拆台,或中央權臣從中作梗,而導致兵敗的。洪承疇援救錦州形勢本已吃緊,由於清軍傾巢出動,明軍很難抵擋。洪承疇主張以守為戰,可以把清軍拖疲,甚至拖垮。但明朝兵部一再催戰,正中了清軍的計謀。明軍以己之所短擊清軍之所長,自然是要失敗的。而且,由於明軍和清軍交戰,屢戰屢敗,士氣渙散,戰鬥力遠不如清軍;加之由於權臣的幹預,號令不一,造成部將不聽指揮的現象,洪承疇指揮不靈,是導致鬆山戰役一開始就全線崩潰的原因。當然洪承疇在兵力部署上也有缺陷,把十三萬援兵集中一處,首尾沒有呼應,容易被清軍包圍,甚至當清軍挖壕圍攻之時還沒有察覺到,這是軍事部署上的一次失算。但是,這一有嚴重缺陷的兵力部署,是違背他曆來作戰方略的,是在被迫的情況下采取的臨時措施,自然就容易失誤。分析起來,造成這一失誤的根本原因,還是明廷政治極端腐敗,崇禎帝又性多疑忌,用人不專。既然用重臣洪承疇援遼,一切軍事部署就應當以洪承疇的策劃為用。而崇禎帝卻聽信並不了解前線情況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見,下詔要洪承疇速戰,陳新甲更是多次馳書催戰,派到前線的職方郎中張若麒,在前線和洪承疇意見不合,不斷給洪承疇出難題,多次催戰。這樣一個指揮係統,洪承疇很難按照自己的意願發揮作用。因此,洪承疇的鬆山之敗被俘,並不僅是洪承疇的“失計”,而是明朝政治腐敗的結果,敗是正常的,不敗是不可能的。
明末史學家談遷評論明清雙方的兩次大戰役,即薩爾滸之戰和鬆錦之役時,有過一段話:
自遼難以來,懸師東指,決十萬之眾於一戰,惟楊鎬與洪氏。鎬分兵而敗,洪氏合之亦敗。
什麼原因呢?他沒有說,其實很清楚,楊鎬統兵時,朝中就不斷催他出關,派閹黨的人監軍;洪承疇統兵時,朝中仍不斷催促出兵,那時雖沒了閹黨,但又出了個兵部尚書陳新甲和職方郎中張若麒,同樣妨礙前線統帥發揮作用,造成號令不一。在上述這種情況下,無論什麼樣的統帥,有才能,或才能較差,都不可能將戰爭引導到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