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於嘉慶十年(1805)第一次東巡經過此處所題,詩中描述鬆杏戰役的慘烈,歌頌清太宗的謀略和武功。
碑的右側是道光帝的題寫的七言律詩:
憶昔王師曆錦州,十三萬眾集明兵。
文皇二□風雲變,勝國千軍□不驚。
承德承疇終背主,山鬆山杏盡連營。
追維創業誠非易,仰見神□□且□。
□□奠杏山鬆山述事
道光九年歲次己醜季秋禦筆
此詩寫於道光九年(1829)秋,道光帝東巡謁祖陵,返回的路上來此謁碑時。詩中描述鬆杏戰役的壯觀景象,緬懷清太宗的雄才大略,追思先祖創業之艱難。
抓到洪承疇的時候,皇太極已返回沈陽。他得知消息,立即下令,將洪承疇、祖大樂解往沈陽;其餘拒降的丘民仰、曹變蛟、王廷臣及其部二百多人,連同所部士兵三千餘人悉數處斬:隻有夏承德的部下和家屬獲免。他還令將鬆山城夷為平地。從這一點看,皇太極隻對洪承疇和祖大樂有興趣,為招撫祖大壽,就將祖大樂也押送沈陽,沒有就地誅殺。
鬆山城既破,皇太極立即調兵進攻錦州。明守軍看到鬆山兵敗,士氣瓦解,且“城內糧盡,人相食,戰守計窮”,朝廷又無力救援。祖大壽在皇太極一再招降下,率兩千餘人獻城投降。十年前祖大壽就投降過後金軍,但降而複叛。皇太極沒有計較祖大壽的不忠行為,照舊對他進行招降。錦州城破之後,清軍“屠戮城中人民”,百姓財物也“收取一空”,祖大壽被送到沈陽。錦州的蒙古兵“丈義不屈”,堅決不降,結果被清軍全部誅殺。錦州為清軍占領之後,塔山、杏山還在明軍手中,清軍仍采取挖壕溝的辦法,圍困明軍;同時皇太極多次下詔,勸兩城的明軍將士投降,遭到拒絕。在錦州降清後的一個月,四月八日,多爾袞移軍塔山,發動進攻;第二天,攻入城內,明軍七千人全部被殲滅。十幾天後,清軍攻打杏山,明將請降,長達兩年的鬆錦戰役,至此全部結束。明朝在關外的城池要塞,除寧遠外,全部落入清軍手中。杏山城也被毀壞。從鬆錦戰役看,清軍還沒有擺脫野蠻的掠奪狀態,屠城殺戮都是十分殘酷的。
鬆錦戰役的失敗,使明軍盡失精銳;而清軍的大獲全勝,就為清朝進攻關內奠定了物質條件和軍事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