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成都公管菜方言趣對(1 / 2)

黎華白:

方言,“是一種語言隻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四川方言風趣、幽默,表現力極強,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語言藝術。

用方言創作“對聯”是四川人的一大樂趣。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川著名文壇怪傑、幽默大師劉師亮,按流傳極廣的《聲律啟蒙》的原韻在報刊上開辟了一個《時諺聲律啟蒙》的專欄,使用辛辣幽默的四川方言,創作了許多諷刺時政、暴露醜惡社會現象的趣對,至今令成都人還忍俊不禁,傳為趣話。

現公館菜諸同仁步《聲律啟蒙》原韻用方言,以“老成都名人、名宅、名菜”為內容,寫成方言趣對,與讀者同樂,並藉以宏揚巴蜀餐飲文化。

清燉粉蒸肉果對瓜雞對鴨紫菜對石花魚皮對幹貝

糟蟹對醉蝦烏魚蛋

哈士蟆

火工對刀法色香味型器

油鹽醬醋茶舊時名門堂前宴

今入尋常百姓家中國名菜

清湯清燉粉蒸肉公館佳肴

美味出自狀元家

野史:末代狀元駱成驤,四川資中人。民元後,駱回川,曾任四川大學籌備時期的第一任校長。駱,美食家也。常異想天開創意美食,諸如傳統粉蒸肉用湯燉製,成菜既要保持蒸菜風格,還要具有燉菜的韻味,確令人匪夷所思。

去歲,渝一賓館老總與公館菜主人友善。該賓館有一名廚某,挾技逞驕,老總常感頭痛。一次,老總攜名廚師到公館菜考察,席中有該菜,名廚笑日:“雕蟲小技耳!”回渝,一次宴會推出此菜,並更名為“口袋粉蒸肉”。席間,服務小姐端出火煲的滾湯,貴賓翹首引頸,殊知從湯中撈出的卻是黃褐色爛肉一包,狀如小兒糞土,盡皆失色。後,老總問其故,公館菜主人日:“隻知皮毛,未得心經。現業內不乏此輩,川菜之患也!”叫化子魚富對窮

草對花茶飯對魚蝦錦裏對蓉城

富豪對叫化蒸蒸糕

糖娃娃

棧房對酒家蓉城公館菜

味道頂呱呱開張鴻發蜀王筵

名菜名點一叭啦魚不粘鍋鍋不粘魚叫啥菜叫化子魚中國也隻這一家

《野史》:叫化子魚為三十年代劉崇雲公館私家菜。劉,道士也,雲遊四方,深得丐幫吃喝之絕竅,後劉得“四川王”劉湘信任,尊為軍師,並在成都為其置公館“鶴居”,叫化子烹魚之精要得以傳入公館。用該法烹製之魚,肉嫩,極富本味,入口後鮮味經久不失。一城南老饕公,常攜女士前來吃魚,必點此菜。他說:

“點人點秋香,點菜點名菜。”千禧年該菜榮獲中國名菜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