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昌灼:
曾在攀枝花市米易等地講課,多次聽學員朋友或飯店師傅閑問:
“來我們這裏,吃過‘安寧參’沒有?”我聞所未聞,更談不上吃了。他們見我搖頭,就認真地說:
“佳肴啊,仙品啊,味道好得很,營養價值高極了……”
由此,我自然地聯想到了“長白參”、“喜悅洋參”、“美國洋參”之類被人們視為高檔營養補品的東西,但它們的味道並不那麼可口嗬。米易人稱讚的“安寧參”是什麼呢?暗以為是伴城而去的安寧河特產的那種小個魚兒。——我聽說過,它們爬在水中石壁上,不像通常的魚兒是浮遊著的;搬開石頭,就可逮住,肉質細、味道美。我向他們說了這個猜測,回答的是:“那種魚兒很少很少了,是五六十年代的特產。我們說的不是它。”我不禁慨然,愕然。
由於來去匆匆,我既未親眼見其形,更未親口嚐其味。隨著時光的流逝,“安寧參”在我心中早就淡然了。
那年10月,我再次赴米易講課。一日上午得閑,恰逢秋陽燦爛、秋風拂爽,就獨自走出居窒,去逛逛這座依山近水的小域。東瞧瞧西望望,總想體察出一點兒它的特異性來,不絝熏地竟轉到了一條背街的農貿市場上。出自對當地蔬菜瓜果品種、質量、價格的興趣,就漫步著既觀看且詢問起來。土生土長的番茄.西瓜、核桃是挺有名的,椐說黑龍江等省均有采購人員常駐,成批購買番茄,用火車皮發回去。
然雨。更吸引著我的是一種“蟲”,集市裏每三五步遠就能見到好多好多。它,身長約四五厘米;體扁圓形,有成人的中指粗細,從頭至尾無差別;全身包著一層有節痕的軟皮,皮上似略生絨毛;整個的暗黑色,無光澤;數隻小腳,對稱排列;在賣者(多半是農民朋友)麵前盛有河沙的籃子裏無聲無息地擠著,蠕動著,時有一兩隻爬上籃沿,即被賣者一手撥了進去。見之令人悚然。最為奇異的是有的賣者以去粒的玉米心為軸,將它們一圈一圈有層次地從下到上用細繩輕輕係住蟲的頸部(看去似無頸),固定其上,直至“軸”的頂端。整個的像黑色小塔柱直立於地上,望去,宛如件件“工藝品”。不過,在暖陽照射下,它們蠕動得更加活躍,見之就更令人悚然,以致不敢繼續觀看。
將疑惑與好奇心帶回住處,在場的人都興奮地介紹道:
“那叫‘爬沙蟲’,含豐富的蛋白質,很有滋身補虛的作用。據上了年紀的人說,六十年代初,省上某領導來這裏視察,就專門給他搞了一些吃。特別是小孩兒的夜間尿床病,吃了就好。這裏的人都稱它為‘安寧參’……”如此,我頓時有了興趣,就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