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老成都“陳麻婆豆腐”(1 / 1)

徐伯榮:

距今一百三十年前的光緒鹹豐年間,成都北門萬福橋邊,陳春富夫妻二人開設了一家飯館,取名“興盛飯店”。後人將陳春富誤為陳興盛,因陳春富臉上有幾顆麻子,便戲謔叫他陳麻子,其妻溫巧巧競被叫做陳麻婆,真是冤枉!溫巧巧人品好,長得很漂亮,她隨丈夫開飯館,是內當家,她做一手好豆腐。在清代,婦女沒有地位,嫁雞隨雞,人們隻知她是陳麻子的老婆,對她娘家的名字反而忘記。人們叫她陳麻婆並無貶意。溫巧巧是極聰明的人,隻要顧客喜歡吃她做的豆腐,她對人們稱呼她為麻婆也並不反感,約定俗成,陳麻婆由此出名,往後名聲大振,至今不衰。

陳麻婆豆腐是成都名小吃的一塊金字招牌,有麻、辣、燙、嫩、鮮、油多而不膩的特點,尤以燙為先,一碗豆腐上桌,碗麵四周有一圈紅色的油,這洶為辣椒麵、豆瓣醬、牛肉末、存油中熬煉而成,豌中的豆腐、蔥花、肉抹,白、綠、紅相間能激起人們的食欲,豆腐雖不冒煙,其溫度卻在攝氏八十度左右,稍不留意有燙傷舌頭、口腔的危險。麻婆豆腐除麻辣外,還有香、鮮、嫩、可口的特點,吃在嘴裏,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快感。過去,外地人到成都常以品嚐一次麻婆豆腐為樂事。

陳麻婆和她丈夫創業十分艱辛。在鹹豐年間初創飯館之時,開設的“興盛”,是為下力人服務的。萬福橋地處北門人城要道,那時新繁、什邡、廣漢、彭縣一帶的挑夫給成都油行送菜油,常來溫巧巧的飯館用餐住宿,她對顧客極和氣,與挑夫們相處也極融洽。她將來店歇腳挑夫的油簍倒立,用缸缽盛油,俗話說:窮鹽罐、富油瓶。挑夫向商行送油後,簍中的油是倒不盡的,因此,溫巧巧用此法積油每日可得菜油六七斤。溫巧巧“取之於民,也用之於民”,將所得的油傾於豆腐之中,原價生書寫招牌,一是陳麻婆馳名成都,二是李劫人是很有名望的四川作家兼美食家,陳麻婆豆腐的名人效應產生了很理想的效果,生意更上一層樓。解放後陳麻婆飯店在公私合營後,再次遷移到現在的西玉龍街,算來已是五十年了,迄今,成都眾多的名小吃中,陳麻婆豆腐仍是資格最老、招牌最響的品種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