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在丈夫下葬一個月後,因思念成疾,貧病交加去世,安葬在李大釗墓旁,由好朋友劉半農寫了墓碑。兩次葬事開銷以外,捐款還有節餘。錢交給北京大學會計課,後又存入北京金城銀行,以所得利息供李大釗的孩子們生活。
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進占北平,北京大學南遷,這筆錢不知所蹤。
“不要以為絞死了我,就絞死了中國革命!”
李大釗慘死的消息傳到武漢之後,對於剛剛經曆了“四一二”事變的中共中央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聯合在武昌為李大釗舉行了近萬人的追悼會,張太雷報告了李大釗殉難的經過。
回想起李大釗的為人,滿場的人,包括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在內,很多人都遏止不住悲痛的情緒,有人號啕大哭,會場上哭聲一片,“申討奉張軍閥,誓不與共戴天”的口號響徹雲霄。
李大釗被捕與被絞死的時間,與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的時間大致吻合。於是南北兩家著名的左翼報紙--北京《晨報》和漢口《民國日報》幾乎同時披露了一個消息,內容大致是“蔣介石密電張作霖,主張將所捕黨人即行處死以免後患”,以此來證明蔣介石與張作霖是一丘之貉。
李大釗之死使武漢國民政府下定決心:暫時擱置東征蔣,集中力量繼續北伐,消滅共同的敵人奉係軍閥張作霖,然後再圖東征討蔣。
這一次北伐不同於從廣州開始的第一次北伐。起點是武漢,目標是黃河流域。
前線的戰事還算順利,有馮玉祥在西北接應,北伐軍一路斬關奪隘,馳騁中州。
問題出在革命的後院。
在這一年的5月13日和21日,在相隔不到十天的時間內,武漢和長沙相繼發生了國民革命軍夏鬥寅部和許克祥部叛變事件。
夏鬥寅是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如果以出身而論,夏鬥寅是典型的貧下中農,他早年喪父,母親靠幫別人織麻紡線、縫補漿洗養活了夏鬥寅。十三歲時母親也因病去世,少年夏鬥寅生活困窘,背井離鄉,隻好在武昌當了新兵。
夏鬥寅的發跡頗具傳奇色彩,他雖然出身貧家,卻生得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很快就被提拔成湖北新軍的大隊副,出任湖北陸軍第一師掌旗官。後來他參加了辛亥革命,在孫中山的“護法戰爭”中作戰英勇,深得上司賞識,被提拔為工兵營營長。
夏鬥寅獨立門戶是緣於一筆意外的橫財。在軍閥混戰中,夏鬥寅兵敗逃跑,途中忽見路旁水田有一口大號皮箱半浮半陷於淤泥之中。撈上來打開一看,竟裝滿了鈔票!也是夏鬥寅命該發跡,換做一般人,此時早就攜帶飛來橫財回老家買房置地、過安逸生活了。偏偏夏鬥寅不甘就此罷休,心想這箱鈔票莫非是上天助我?於是雄心陡起,決定重起爐灶,大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