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殉道的代價(1)(1 / 1)

上海的“四一二”政變,預示著國共合作即將走到盡頭。

共產黨的骨幹陳延年(陳獨秀長子)、趙世炎等人,連同上海三百餘名工人運動積極分子被蔣介石殺害,轟轟烈烈的上海工人運動從此陷入低潮。

武漢政府也顏麵盡失,汪精衛等要員被蔣介石通緝,執政資格不被承認,蔣介石在南京另組政府。是可忍,孰不可忍?被人欺負到這個份兒上,如果不立即翻臉,還有什麼資格繼續在政治舞台上混?不發兵征討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哪怕是做樣子給人看。

事實上,當時有兩個方向可供武漢的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選擇:要麼東征討伐蔣介石,要麼繼續北伐中原,打敗奉係軍閥張作霖。因此武漢政府有些遊移不定。

緊接著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幫助武漢國民政府作出了繼續北伐的選擇。

長期活動在北方的共產黨領袖李大釗犧牲了。他是被主政北京的奉係軍閥政府抓去殺害的,與他一起同時被害的還有另外十九名革命者,其中包括國民黨在北方組織的領導人在內。

李大釗堪稱是沙場老將,多次涉險卻能安之若素,總是能逢凶化吉。

在上一年的“三一八”慘案中,李大釗就險些命喪當場。

在幾年前的五四運動中,北京的學生高舉著愛國主義的大旗火燒趙家樓、毆打政府部長,但政府當局似乎心存斯文一脈,並沒有向學生開槍,在示威現場也沒有殺死一個學生。此後這一條成了遊戲規則,一直延續下來:當局對待學生示威者,可以毆打、驅散、逮捕、拘留乃至判刑,但不會要他們的命,至少在示威現場。

北京的“三一八”慘案,軍閥政府打破了這一規則。

為了抗議日本軍艦炮轟大沽口炮台,北京的革命者組織了聲勢浩大的集會,然後從天安門遊行到段祺瑞政府所在地請願。示威者進行了精心的編組,青壯年走在隊伍前麵,並事先有意識地將旗杆都換成了比較粗大結實的木棍,為的是在遊行中自衛。當時北京負責地麵治安的巡警通常不配槍,他們用警棍,學生們吃過警棍的虧之後,都學聰明了。

沒想到的是,當局這一次偷偷改變了策略,準備殺一儆百。段政府門前等待學生的,不是預料中的警棍和水龍頭,而是段祺瑞衛隊的機關槍、刺刀、鐵棍和皮靴。隨著一片彈雨,示威現場頓時一片狼藉,示威者當場被射殺二十六人,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二十一人,重傷一百九十九人,傷亡者大多是青年學生。

作為組織者,李大釗也在現場。他雖然沒有被子彈、刺刀和鐵棍取了性命,卻也險些被潰退的人流踩死,渾身多處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