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罷工曆時五日,未傷一人,未敗一事”,以共產黨和工人的完勝而落幕。
罷工取得的紅利是巨大的,包括政治紅利和經濟紅利。
人們或許對工人的紀律性印象最深,不知道共產黨是用了什麼辦法。
實際上,工人嚴格的紀律性源自嚴密的組織。劉少奇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透露了這個秘密。原來安源工人俱樂部借鑒了俄國工會和法國工團的經驗,以“十人團”為基本單位。所謂十人團就是每十個人為一個單位,相當於軍隊的一個班;每個十人團推舉一人為首領,相當於軍隊的班長;每十個十人團組成一個百人團,推舉出來一個首領稱“百代表”,相當於連長;若幹個百代表推舉出一位總代表,形成俱樂部的最高權力機構--“主任團”,主任團再選出一位主任(李立三就是首任主任)作為召集人。重大決策由主任團作出,再按照從上到下的嚴密組織係統嚴格貫徹下去。
因此劉少奇在報告中寫道:“此次罷工,如果沒有俱樂部的指揮,工人的行動隻是盲目的、極無係統的;而且群眾運動的熱度是不能持久的,運動過後,群眾氣冷,即成一盤散沙,無法使之維持永久。”
罷工勝利之後,工人俱樂部的勢力幾乎控製了整個安源地區,用路礦兩局的說法,“萍礦之命脈,已操俱樂部之手”。工人們認識到,要想提高地位除了團結鬥爭別無他途,加入工人俱樂部成了身份的象征,俱樂部會員每月需按時交納會費,三個月不交就要被除名。
罷工勝利也給俱樂部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每月可以從礦局領取津貼一千元,從路局領取津貼一百元,可收到常月費(工會會員費)四百八十元,每月收入達一千五百八十元。除去各項必要的開支,俱樂部每月還能節餘很多錢,用於支援其他地區的工人兄弟。
這些錢都是怎麼花的呢?
俱樂部為自己爭取到三處房產,建起了一座能容納兩千人的講演大廳,經常請一些劇團上演文明戲。礦區內有了工人圖書館,能看到各地的報紙。工人補習學校擴大規模,由一所變成了七所,另外還建了一所工人子弟小學,七百餘名工人子弟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礦內小學聘請的老師每月工資三十元,比長沙和南昌市內小學教師的工資還高。
礦區內部的秩序轉由工人糾察團維持,當地軍警都不能插手。工人還有自己的裁判委員會,司法獨立,儼然成了社會主義理想的試驗田,被人們稱為“小莫斯科”。
安源罷工還有一定的示範作用,此後共產黨領導工人又進行了一係列的罷工。如開灤工人大罷工,迫使資方提高工資,從以前的每月二十七元增加至三十七元。湖南常寧水口山礦是國內最大的鉛鋅礦,也是湖南趙恒惕政府的財庫,那裏的工人希望建立自己的俱樂部。安源罷工骨幹蔣先雲被派去水口山礦,幫助那裏的工人建起了俱樂部,通過罷工,工人增加了工資,均分了紅獎。
安源工人俱樂部不僅為其他地方的工人提供了罷工經驗,而且還提供了經濟援助。如援助唐山、京漢、水口山、漢陽鐵廠等處失業工人近兩千元,援助株洲、長沙等地遭受水災的難民千餘元;此外還每月繳納全國鐵路總工會每月會費一百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