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5樂章 星光燦爛(11)(2 / 3)

1949年以後梁萍去香港發展,錄有《忙忙碌碌》和改編自日本歌曲的《桃花戀》和《兩相依》等,雖也引起歌迷們關注,但沒有她上海時期的轟動效應,她又回到了上海。此時的上海,流行歌曲已經被“禁”,1953年她又遠走他鄉,在新加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鎮新加坡新世界的“滿江紅”歌台,紅極一時。她的《昭君怨》、《少年的我》、《春來人不來》、《不老的爸爸》等,傾倒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無數的歌迷。她演唱的《恭喜大家新年好》,至今在新馬地區仍被當作賀歲的經典名曲,每當新年來臨,到處都是“梅花開放,雪花飄揚,小弟弟換新裝……”的旋律,四五十年代學校裏還把這首歌作為音樂教材,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梁萍是廣東中山人,在上海長大。五十年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駐唱,紅極一時之後她去了美國。這些年來,她多次回新加坡小住,新加坡成了她的第二故鄉。1990年她又一次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在接受采訪時她回憶說,當年她在“百代”灌唱片,公司拿給她兩首歌,一首是《明月千裏寄相思》,一首是《春來人不來》,要她從中選一首,她選了《春來人不來》。可以想見,她非常喜歡這首歌,幾十年之後她還可以一字不差的唱出來。這首歌的詞作者山川,曲作者金流是何許人,不僅在大陸,就是在香港和東南亞,人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梁萍告訴我們:金流本名劉如曾,是上海音專的學生,和她是先後同學。由於當時上海的音樂界歧視流行歌曲,把流行歌曲說成是“靡靡之音”,劉如曾隻好用化名寫曲子,悄悄地交給唱片公司,唱片出來之後也不讓人知道是他作的曲子。其實不隻是劉如曾如此,梁萍在音專讀書時就為“百代”灌唱片,每灌一首流行歌曲也是提心吊膽,像做了不好的事情似的,不敢讓人知道。她說:“我現在還在美國的三藩市學音樂,也參加當地的幾個合唱團。教我們的教授是搞藝術歌曲的,同時也教流行歌曲,他對流行歌曲絕對不歧視。”她不明白為什麼在中國有些人那麼歧視流行歌曲!她還說她特別喜歡黎錦光的《鍾山春》,她準備把這首歌編成四部合唱,交給美國的合唱團唱。她說,像《鍾山春》這樣的流行歌曲,誰敢說不夠水平,如果歧視這樣的好歌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梁萍離開大陸已近半個世紀,走遍天涯海角,依然和音樂為伴、和流行歌曲為伴,她永遠不會忘記當年的輝煌,永遠不會忘記使她走向輝煌的朋友和前輩。

“大同社”出身的“姚派”女歌手——逸敏

“大同社”是姚敏、姚英、姚莉兄妹創辦並主持的歌唱社,在40年代眾多的歌唱社中影響較大。大同社為電台插音時,主要是姚莉演唱,有時也請其他歌星客串。逸敏與姚敏、姚莉有親屬關係,參與了“大同社”為電台播音的演出,被視為最早的“姚派歌手”,還有人稱她“小姚莉”。

逸敏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A麵是嚴個凡詞曲的《去年今年》,B麵是棟蓀詞姚敏曲的《蝶戀花》,從此開始了“百代”唱片歌手的生涯。

2005年,新加坡的李寧國先生,出版了經他修複後使原聲再現的《中國上海三四十年代絕版名曲》第6集,收入了這張唱片的兩首歌。唱片監製人盧鑒江先生在點評逸敏的演唱時說:“演唱者逸敏女士是一位很有分量的歌手。她在上海時期唱紅的名曲和當年許多紅歌星相比,不遑多讓。”“逸敏女士唱的《去年今年》,歌聲淳厚柔和,不溫不火,沒有纏綿悱惻的悲情,卻含著揮之不去的一絲絲愁意。在眾多歌星熠熠生輝之下,她是否被冷落了?”

上海時期的逸敏,共為“百代”灌錄了10張唱片的20首歌,除此她還和姚莉、姚敏對唱過《三人行》,和吳鶯音、姚敏對唱過《夫妻相罵》。在當時歌壇上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環境裏,逸敏雖沒能大紅大紫,成績也算是很可觀了。

50年代,逸敏南下香港,繼續歌壇生涯。她的知名度在不斷攀升。1959年香港電懋公司拍攝彩色歌舞片《龍翔鳳舞》,片中插曲用30—50年代流行的國語名曲改編,由逸敏和鄧白英主唱,最受歡迎的是《毛毛雨》和《妹妹我愛你》。當時還出版了專門為這部影片的插曲出版的唱片,這在中國的唱片出版史上是第一次。

歌壇常青樹——吳鶯音

長時間裏,國內外介紹吳鶯音的文章,都突出她的鼻音唱腔,常以《鼻音歌後吳鶯音》作為標題。鼻音唱腔是她的一大特色,很多歌迷就喜歡她的鼻腔,“鼻音歌後”是歌迷們送給她的一頂“桂冠”。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吳鶯音使人們驚異的是,在中國的流行歌壇上,她的演唱生涯,一直持續到七十多歲,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生命之樹常綠,藝術青春常在,我們就稱她“歌壇常青樹”吧!

吳鶯音原名吳劍秋,生於寧波,在上海長大。讀書期間她就喜歡唱歌,經常參加學校的歌詠活動,中學畢業曾想報考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因為家長反對,隻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