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龔秋霞為文化影片公司主演了《父母子女》,開始走上銀幕。她為這部影片演唱的同名主題歌沒有流行。這是一家小公司,拍過這部影片就停業了。
1937年龔秋霞因主演《古塔奇案》而在影壇、歌壇一起走紅。這一年的“八?一三”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明星”毀於戰火,龔秋霞隻有一年的“明星”曆程至此結束。
1938年,苦心經營明星影片公司15年的張石川,用在租界裏保留下來的小攝影棚辦起“大同攝影場”,主要代一些小公司攝製影片。隨張石川進入“大同”的龔秋霞,主演了明華影業社的《恐怖之夜》和星光影片公司的《歌兒救母記》,演唱了這兩部影片的插曲—《四季花開》、《虞美人》和《人魚公主》、《春風野草》。此期間,張石川編劇,吳村導演的“天聲”影片《桃色新聞》,龔秋霞雖沒參與演出,卻演唱、灌錄了片中插曲《花一般的夢》的唱片。
1939,龔秋霞主演了吳村編導的“國華”影片《歌聲淚痕》和張石川導演的《小俠女》。《歌聲淚痕》四首插曲,影片中由龔秋霞演唱,其中的《心碎了》和《何處不相逢》由須平錄唱片。
龔秋霞最早灌錄的唱片,是她1934年在“梅花歌舞團”主演歌舞劇《後台》時演唱的劇中插曲《永遠在後台》、《情伴》和《安慰》,其中的《情伴》和《永遠在後台》由“梅花團”著名男演員黃昏與龔秋霞對唱,《安慰》由龔秋霞獨唱。這三首歌都發表在1934年出版的《電影名歌1000曲》上。
由於龔秋霞有在舞台上演出歌劇的經驗,1939年,著名作曲家張昊花費幾年心血完成的歌劇《上海之歌》,投入排練演出,請梅熹和龔秋霞出演男女主角,女主角還請白虹和龔秋霞出演A、B角。在當年的上海灘,《上海之歌》曾引起轟動。劇中由梅熹和龔秋霞對唱的《牧歌》和《別離與團圓》,龔秋霞獨唱和主唱的《思鄉曲》和《女工歌》,都由“百代”灌錄了唱片,成為十分受歡迎的流行歌曲。
這一年龔秋霞忙於歌劇的演出,反映在銀幕上,1940年就沒見有龔秋霞參與演出的影片,1941年,也隻有一部“金星”影片《花濺淚》,有了龔秋霞的名字,但在演員名單中她排在第五位,是一個戲份不多的角色。
1942年,龔秋霞開始活躍在銀幕上,由她主演的影片《薔薇處處開》,曾引起轟動,她在片中演唱的同名主題歌更是風靡了上海灘。片中的另外四首插曲—《夢中人》、《薔薇刺》、《船歌》和《搖媽媽》也都由她演唱。其中的《夢中人》和《薔薇處處開》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兩首歌一起走紅。《薔薇處處開》輕快、跳躍,充滿青春活力;《夢中人》婉約、深情、憂傷,風格不同卻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大陸《薔薇處處開》更走紅,1946年在上海曾被評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四首歌曲之一。在台灣和東南亞,人們更喜歡《夢中人》。
從《薔薇處處開》開始,到1945年8月的整個“中聯”、“華影”時期,龔秋霞主演和參與演出的影片主要有《黑夜魔影》、《博愛》、《四姊妹》、《浮雲掩月》、《千金怨》、《一身是膽》、《難兄難弟》、《千裏哀鴻》和《鸞鳳和鳴》等。她在這些影片中演唱的主題歌或插曲,除了《薔薇處處開》、《夢中人》,隻有她演唱的《浮雲掩月》插曲《莫忘今宵》,十分走紅。
1939年—1942年,龔秋霞為“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有近二十首歌曲,走紅的是蔡冰白詞嚴華曲,並由嚴華和她對唱的《人生多叉路》,李厚襄詞曲的《丁香樹下》也有一定影響。
約在1948年,龔秋霞錄過嚴折西時代曲的“百代”唱片《擱在心裏》和《有一個晚上》。也錄過陳歌辛的“大中華”唱片《江邊月》和《愛的歌》,唱片出版時間不詳。龔秋霞的丈夫胡心靈,80年代接受采訪時曾說龔秋霞隻唱她主演的影片的插曲,不唱時代曲,事實不是這樣。她灌錄唱片的時代曲,已查到的就有二十多首,隻是走紅的不多。
1945年5月的25日、26日和28日,龔秋霞和她的小姑胡蓉蓉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歌唱舞蹈大會,龔秋霞演唱的是《思鄉曲》、《秋水伊人》、《恨不相逢未嫁時》、《春風野草》、《何處不相逢》、《是夢是真》、《莫忘今宵》、《忘憂草》和《薔薇處處開》等10首歌曲,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
40年代,周璿、白虹和龔秋霞被並稱為“三大歌聲”。當時有評論說“聽白虹的歌適於中午時分,因為她的歌喉響亮,像陽光普照,能激發人們高遠的情懷;周璿的歌纏綿悱惻,扣人心弦,餘音嫋嫋,最適合在靜謐的夜晚聆聽;聽龔秋霞的歌則宜於在清晨,她的歌充滿青春的朝氣,抑揚頓挫,甜潤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