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王人美精神失常,住進了精神病院。她的姐姐把她接到北京,親人的細心照料使她由好轉到治愈,1953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

黎莉莉1946年去美國學習聲樂和表演,1947年回國,1950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又進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進修,兩年後留校任教,她和人美又同在一個城市了。由於各自忙於自己的事情,她們很少見麵敘舊。莉莉在她的回憶錄中說:“……不斷的政治運動把我們的誌氣和靈氣都消磨了。”那個時候的環境,她們在一起敘舊也是不敢唱“桃花江是美人窩……”的。她們不知道,就在1956年,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以她倆當年唱紅的黎錦暉的名曲《桃花江》為片名,拍攝了歌唱片《桃花江》,不僅創造了空前的票房,還在香港掀起了歌唱片的熱潮。姚敏為這部影片譜寫的主題歌也叫《桃花江》。這首《桃花江》在港台的東南亞紅極一時,作者姚敏和幕後代唱的姚莉因這部影片聲譽鵲起,在香港紅透了半邊天。

1955年,王人美和畫家葉淺予重組家庭。這份婚姻王人美並不滿意,她直言不諱地說葉淺予:“是個好畫家,但不是好丈夫,他除了懂畫,什麼都不懂。”

十年浩劫,人美、莉莉都被拋進挨批受審的行列。葉淺予含冤入獄,羅靜予被迫害致死。待到盼來平反昭雪,她倆都已步入老年。1980年人美患中風,隻能坐在輪椅上,讓阿姨推著到莉莉家來話家常。她對莉莉說的心裏話,常常離不開對老伴葉淺予的不滿意。1987年初,人美再次病倒,昏迷不省兩個多月,4月12日終於停止了呼吸。

人美走後,莉莉總是想起她生前向自己訴說煩惱時,希望得到同情的眼神。她後悔自己每次都是要人美不要和老伴兒鬧別扭,而沒能理解她的心境,多給她一點老姐妹的慰籍。其實,莉莉更該後悔的是,人美生前,她倆沒能再次對唱,錄一盤《桃花江》的盒帶或CD,載歌載舞拍一部《桃花江》的VCD,讓她倆的聲音和身影長留人間!

2005年8月7日,黎莉莉病逝於北京,享年90歲。

薛玲仙與《謝謝毛毛雨》

黎錦暉創作時代曲,以《毛毛雨》開篇,接下來他又寫了《新毛毛雨》和《謝謝毛毛雨》。當時的歌壇真像他的歌詞所說,“毛毛雨滿天飛了”。

第一首《毛毛雨》由黎明暉演唱並灌錄唱片;《新毛毛雨》由王人美演唱,勝利唱片公司灌錄唱片;《謝謝毛毛雨》則由薛玲仙為百代灌錄了唱片。1934年播音歌星競選時,這三首《毛毛雨》被明月社的黎明健、張靜,甜歌社的張月珍、琍琳,鶯聲社的張敏、茉莉社的範莉等歌星多次在電台播唱,隻是薛玲仙沒參加此次競選,人們隻能從唱片裏欣賞她如何“謝謝毛毛雨”了。

薛玲仙1927年進黎錦暉為準備出國演出組建的“美美女校”,經過幾個月的學習,1928年5月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回演出。在演員名單中,黎明暉排在第一位,薛玲仙排第二,是團裏的主要演員。

薛玲仙1912年出生,聰明伶俐,能歌善舞,早在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演出之前,已經在複旦影片公司的無聲片《通天河》中扮演過角色。1929年末黎錦暉重組“明月歌舞團”時,她是最早的成員之一。1930年“明月”移師北平,首場為清華演出時,薛玲仙在《春天的快樂》中扮演"憂愁公主",一直是“明月”的台柱。

這一年的5月、8月和9月,“明月”三次赴天津演出,此期間還去過大連、沈陽、長春和哈爾濱,薛玲仙深得觀眾好評。9月4日一位署名“淩影”的人,在評介“明月”演出的節目時說:“演員中之舞姿,當推薛玲仙女士,輕柔綽約,出之於不經意間,一舉一動悉入化境,表情深刻,宜嗔宜喜。”這些歌舞劇都是舞唱結合的,她做功唱功均屬一流。除在歌舞劇中扮演角色,玲仙也登台演唱時代曲,曾唱過黎錦暉的名曲《落花流水》等。

1931年3月22日,“明月”社員返滬,開始為大中華灌錄唱片,薛玲仙是歌手之一。1932年聯華影業公司用黎錦暉的歌名作影片名,拍攝《粉紅色的夢》和《南海美人》,薛玲仙都參加了演出,還為百代灌錄了和這兩部影片同名的歌曲,其中的《南海美人》由薛玲仙和嚴華時唱,她和嚴華對唱灌錄的百代唱片,還有《說愛就愛》等。她自己獨唱灌錄的百代唱片,有《深山女俠》、《綠牡丹》、《柳搖心》、《八月的鄉村》、《勞人與閑人》、《太平年》等多首,她是中國早期的時代曲歌星之一。

1933年春,“明月歌舞劇社”解體,薛玲仙自己在上海歌舞界闖天下,經常參與各種演出,還多次去南海群島演出。《謝謝毛毛雨》是她經常演唱的保留曲目。

薛玲仙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40年在光明影業公司的影片《薄命花》中出演女二號,1944年逝世。

胡笳與《小小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