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4樂章 詞作家的風采(7)(2 / 3)

秋風

秋風起,秋葉黃,八月枝頭桂花香,心如冰,意如霜,秋色蕭條太淒涼,誰知你一去無音訊,相思苦斷腸,隻見桂花不見郎。

秋風起,秋風涼,心頭恨事與天長,秋葉落,滿地黃,獨對窗前明月光,我的郎離鄉走四方,天蒼蒼,海茫茫,何日才能返故鄉。

秋風起,秋風寒,深閨寂寞倚欄杆,心上人,幾時歸,天涯遙遙路漫漫,望長空寄語南歸燕,千般情,萬種願,盼君早日返家園。

梅君,約在1943年,李厚襄推出了一首《幽情曲》,詞作者是梅君,梅君也是隻見到一首歌詞的作者,身世不詳。

幽情曲

這是南國的良夜,月光吻著海水,波光連著遠天,真夠使人陶醉。今夜月光如水,到處一片青翠,伊人呀何處?蕉影伴人徘徊。潮落風蕭蕭,夜深人寂寂,望眼欲穿處,影動人杳杳。枝頭杜鵑淒泣,海上晚風頻吹,徘徊岸頭期待,伊人不見我心碎。

漫影、淑岑和梅君是時代曲詞作者中難得的女性作者,她們寫詞的水平令人折服。

為吳鶯音寫歌詞的張生

張生本名張準,因為崇拜吳鶯音,就以張生為筆名為吳鶯音寫了三首歌詞,寓意《西廂記》裏張生對鶯鶯的仰慕之情。這三首詞經嚴折西、李厚襄和陳瑞楨譜曲後,都成為吳鶯音的名曲。現將這三首歌詞都介紹給大家欣賞—

斷腸紅

陣陣的春風吹開了斷腸紅,片片的甜蜜記憶重回到我心中。陣陣的春風撩起了舊時夢,喚回那逝去青春,隻有這斷腸紅。以前的衣香鬢影,如今是一片淒清,憑眺那春花如錦,隻剩下寂寞空庭。陣陣的春風撩起了舊時夢,喚回那逝去青春,隻有這斷腸紅。

聽我細訴

我有訴不完的衷情,不敢向你傾吐,隻有在夢中把真情流露。如今咫尺天涯,一別竟成陌路,這悠長歲月教我相思苦。多少次夢裏相逢,我已模糊。幾時你到我身邊聽我細訴,我有訴不完的衷情,不敢向你傾吐,隻有在夢中把真情流露。

春風帶來煩惱

春風帶來煩惱,愁多歡樂少,歎兩鬢華發,相思願難了。

春風帶來煩惱,紅顏容易老,癡望柳色青,征人歸期杳。

春花秋月盡徘徊,如水華年去不回,憑欄傷心千古事,海誓山盟付劫灰!春風帶來煩惱,愁多歡樂少,歎兩鬢華發,相思願難了。

孫瑜的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歌詞

孫瑜的歌詞,具有學堂樂歌和時代曲相結合的特點,簡潔明快,通俗流暢又富有詩意。

尋兄詞

(兄)從軍伍,少小離家鄉,念雙親,重返空淒涼,家成灰,親墓生青草,我的妹,流落何方。

(妹)兄嘉利,妹名麗芳,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尋我兄,流落他鄉。

(妹)風淒淒,雪花又紛飛,夜朦朧,寒鴉覓巢回,歌聲聲,我兄能聽否,奔天涯,無家可歸。

(合)雪花飛,梅花片片,妹尋兄,千山萬水間,別十年,兄妹重相見,喜流淚,共謝蒼天。

這首歌在影片中是作為片中劇《萬裏尋兄》的插曲出現的,流傳過程中也常被作為歌舞表演曲在舞台上演出。1934年—1935年,很多歌星在電台插音時演唱這首歌,歌名多叫《萬裏尋兄》。

1934年,孫瑜為聯華影業公司編導影片《大路》時,寫了一首主題歌的歌詞,這首歌,風格近似俄羅斯著名的《伏爾加船夫曲》,鏗鏘有力,深沉中表現了築路工人的力量和氣派。雖不屬流行的時代曲,由金焰領唱灌錄的唱片也很受歡迎。

1936年,孫瑜編導了一部探索人生“回歸自然”的影片《到自然去》,他為這部影片寫了一首插曲《自然的孩子》,是用李叔同的學堂樂歌《送別》的曲譜填詞而成的。《送別》原是用美國作曲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詞而成,是李叔同學堂樂歌中最著名、至今仍被人們讚美的經典。用這首歌的曲調填詞,孫瑜把景物描寫和抒情、敘事,極自然地融合起來,讀起來上口,唱起來流暢,當年也像學堂樂歌一樣被廣泛傳唱。遺憾的是,這部影片當年曾受到左翼影評人的否定和批判。是非如何論定,是“電影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裏隻介紹孫瑜的歌詞供欣賞。

自然的孩子

珊瑚岸,浪淘沙,海風拂長椰,白雲深處是我家,青山照晚霞。草編裙,皮做衣,哪怕風雪雨,陸擒豺虎海斬蛟,殺獸有寶刀。早撒網,晚耕田,工作到夕陽邊,優者勝利劣者敗,攜手到自然。

黎錦暉與《芭蕉葉上詩》

《芭蕉葉上詩》是黎錦暉早期創作的一首歌舞表演曲,早在1931年8月15日就由王人美演唱,由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唱片。這首歌詞曲俱佳,一經傳唱和演出,就受到天一影片公司總經理邵醉翁的喜愛。他提出和“明月”合作,以此曲為基礎,拍一部彩色的有聲長歌舞片,由李萍倩任導演,黎錦光任副導演。當時,中國剛剛進入有聲時代,多數影片還是無聲片。《芭蕉葉上詩》又是有聲,又是彩色,可見邵醉翁真是想把這部影片,拍成黎錦暉原作那樣風格的藝術片,為“天一”增光。“明月”派出的演員有王人美、黎莉莉、嚴華、譚光有、楊枝露、韓樹桂;音樂由嚴折西、張簧、聶耳、王人藝等人擔綱。這樣的製作陣容,原本是可以保證影片的質量的,但可能是邵醉翁太愛這個題材了,他把正副導演全放在一邊,親自上陣指揮,樣樣都管。結果是放映後效果不佳,頗受輿論譴責。聶耳則以“黑天使”為筆名,於1932年7月13日,在上海《時報》副刊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一文。在曆史上這篇文章被“左翼”人士說成是:“聶耳首先揭起了反對黃色歌舞的大旗”。黎錦光寫信質問“黑天使”,並與聶耳當麵爭吵。這就是“明月社”曆史上有名的“黑天使”事件。由於爭論的雙方不能達成共識,聶耳無意留在“明月社”,“明月社”1932年8月10日在《時報》發表了聶耳離團的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