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褒貶不一,引發激烈爭論的《芭蕉葉上詩》,究竟是怎樣的一部作品?現將歌詞的內容記在下麵,請讀者朋友按照自己的理解,見仁見智吧。
疏林掛月,秋水籠煙,荷芰將殘,芭蕉欲謝,頻憶淚頻流,離恨終難絕。頃刻歡娛,霎時分別,轉瞬的春光,變做新秋時節。依稀攜手吟詩,隱約並肩賞月,呀!夢中情景記心頭,哪一天才能真切?意綿綿,情怯怯,都向芭蕉葉上寫!
“青山寂寂,風雨淒淒,堤柳依依,江波細細,相對淚雙流,客船難久係……”河邊,送別戀人的歌者,麵對沉默不語的青山,飄灑著的淒涼風雨,依依不舍的垂柳,微微蕩漾的河水,忍不住和即將離去的戀人一起流下了離別的淚水。有什麼辦法呢,客船是不能長久地停留在這裏的!“頃刻相逢,頃刻別離,頃刻的叮嚀,盡是深情美意。如何安慰情懷,怎樣愛護身體,咳!別時言語記心頭,哪一句依他到底?意深深,情蜜蜜,都向芭蕉葉上題!”剛剛見麵,又要分手,時間雖短,卻有說不盡的愛意。分別時千言萬語像是記在了心頭,卻又沒能依他說的去做,深情蜜意都寫在芭蕉葉上吧,我永遠不會忘記。
青山、風雨、堤柳、細波、詩意的氛圍,詩意的離別,叮嚀的語言來自生活,有過這樣經曆的人,都會讚歎黎錦暉的歌詞讓他(她)們重溫了那離別時刻的情景與心境。
春日分手,轉眼已到秋天。秋天的景物被黎錦暉用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展現出來。分離後總是想起那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不斷地回憶,不斷地流淚,多麼希望夢中相見的情景早日變成現實啊,思念之苦,離別之恨,都寫在芭蕉葉上吧,這也是一種詩意的寄托。由於黎錦暉把離情別意寫得很感人,40年代,東北淪陷區曾有人把這首歌改編成一首《離別恨》,很流行。
顧仲彝的《良辰美景》
顧仲彝原名顧德隆,1903年生於浙江餘姚縣,1924年畢業於東南大學,進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輯,並加入上海戲劇協會和文學研究會,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和戲劇理論的研究工作。
1932年,明星影片公司的主要創始人和著名編導鄭正秋,親自編導了明星公司的第二部片上發音有聲片《自由之花》。這部影片以蔡鍔將軍與名妓小鳳仙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了蔡鍔在袁世凱稱帝後,設計從北京逃往雲南,舉行了推翻帝製起義的故事。當時“明星”的首席小生龔稼農飾蔡鍔,胡蝶扮演小鳳仙。“明星”沒有安排原有的曲作者為影片譜曲作歌,而是請剛進入“明星”做演員的嚴工上來為片中插曲譜曲,請來顧仲彝為這部《自由之花》寫了插曲《良辰美景》的歌詞。嚴工上古典文學功底深厚,又精通韻律,他和同樣具有古典文學深厚功底的顧仲彝合作,讓這首歌唱出了小鳳仙對蔡鍔的愛慕與敬仰,以及她對蔡鍔的不理解和“規勸”,表達了小鳳仙隻希望蔡鍔和她一起整日“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心情。這首歌從詞到曲古香古色,和影片的風格十分協調。
1933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舉辦優秀電影評選,《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並被送往意大利參加萬國電影賽會的比賽,影片獲獎,插曲《良辰美景》隨影片走出國門,成為中國第一首走出國門的電影歌曲。
顧仲彝為電影歌曲寫的歌詞隻查到這一首,純屬應朋友邀請的客串性質。他是一位著名劇作家、教育家和戲劇理論家。30年代任上海暨南大學和複旦大學教授期間,翻譯了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的小說《苔絲姑娘》和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他一生翻譯、改編、創作的劇本近五十部,1963年完成了他一生總結性的著作《編劇理論與技巧》。
顧仲彝一生為電影歌曲留下的這一首歌詞,十分珍貴,詞如下:
呼呼的風,絲絲的雨,烏黑的天,幽暗的地,將軍勒馬暗歎氣,想到家鄉嬌滴滴的多情女,拋丟了到這裏來嚐淒涼味,槍彈飛來拿血肉抵。死了就把活人替。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請!請!香酒滿杯勝虛名,好花能有幾日新;美滿天堂從何處尋?愁眉苦惱,野心勃勃為何因?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青青的草,紅紅的花,香美的酒,暖和的家,將軍縱馬淚迸發,想到舞廳晃搖搖的紅燈下,耽誤了到這裏來亂廝殺,鮮血頭顱在腳底踏。犧牲了卻為的是什麼?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請!請!今日有酒今日醉,莫讓紅花空憔悴;英雄本是凡人為。春夢一場蹉跎青春,不及悔!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田漢電影歌曲詞作的曆程和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