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3樂章 “學院派”作曲家與流行歌曲2(2)(2 / 3)

《上海之歌》的插曲,包括主題歌《牧歌》,已經看到的共有9首,分別由龔秋霞、梅熹、白虹、路明、夏霞灌錄過唱片。在舞台上演出時,龔秋霞和白虹是A、B角,一首歌兩個人都唱過,如今隻能以灌錄的唱片為準來注明演唱者了。由於《上海之歌》1939、1940和1946年三度演出,出演的演員又有變化,有的史料上說《思鄉曲》由龔秋霞演唱,有的史料上則說由路明演唱,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版本”不同。

《上海之歌》裏麵的歌,最流行的有龔秋霞、梅熹對唱的主題歌《牧歌》、路明唱的《思鄉曲》和白虹唱的《哥哥你愛我》等。《哥哥你愛我》是一首難度較大,不容易唱好的歌,白虹唱得聲情並茂,在新加坡等地十分流行。

張昊(1912—)字禹功,號汀石,1912年月12月生於湖南長沙。和賀綠汀、劉雪庵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同學,1936年賀綠汀出任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長時,張昊也在“明星”音樂科任職。為了集中精力創作歌劇《上海之歌》,時間不長他就辭去了“明星”的工作。

1939年《上海之歌》公演,了卻了他的一大夙願。1940年他參與了吳村執導的影片《天涯歌女》插曲的創作,譜寫了《街頭月》和《漂泊吟》兩首歌,其中的《街頭月》很流行,至今仍被影視劇選作背景音樂。《漂泊吟》是一首6/8拍的歌,中間還有兩次轉調,不容易唱好,曲高和寡,沒有流行。同年,他還為“華新”影片公司在香港拍攝影片《絕代佳人》,詞曲全包創作了《一縷癡心》和《咫尺天涯》兩首歌。這是一部曆史題材的影片,張昊的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歌詞寫得古香古色,同樣曲高和寡,無法流行。

1941年“皖南事變”後,賀綠汀離開重慶經香港到了上海,準備去新四軍前,就住在張昊在新閘路租住的一間亭子間裏。周璿曾到這間亭子間來找過賀綠汀,希望賀綠汀帶她到新四軍去。不知新閘路的這間亭子間如今是否還在?

1947年,張昊被公費派往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留學,1954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此期間他創作的《小婿相親》、《雨霖鈴》等管弦樂作品,多次在巴黎國際電台和盧森堡電台播出。1955年他又考入意大利的器濟音樂學院大師班,1956年創作的管弦樂合唱曲《懷仙納》,獲國際作曲比賽三等獎。1968年獲意大利拿坡裏大學東方學院博士學位,曾執教於聯邦德國西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9年後赴台灣任中國文化大學音樂係主任、藝術學院院長。1990年5月,在台灣的“今日中國人的聲響”音樂會上,以79歲高齡指揮室內樂團演出了他創作的《茶山舞》。同年來上海訪問,客座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出了他創作的交響詩《大理石花》。

現已94歲高齡的張昊,居住在台北市華崗路,幾年前仍和大陸同行時有來往。

以寫流行歌曲為主的學院派作曲家——劉如曾

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也就是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是當時中國最高的音樂學府。出身於上海音專的作曲家,以創作為歌星們灌唱片用的流行歌曲為主的,隻有劉如曾一人。

劉如曾開始創作流行歌曲時,還是上海音專的學生。在當時的音樂界,認為藝術歌曲才是正宗,流行歌曲屬“靡靡之音”。作為音專的學生,劉如曾不敢讓校方知道他寫流行歌曲,隻能偷偷地寫,寫成之後悄悄地交給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時用化名,誰也不知道那些好聽的歌是他寫的。他的名曲《春來人不來》和《明月千裏寄相思》都署名“金流”。1987年新加坡《新明日報》記者王振春先生到上海訪問黎錦光和嚴華時,向他們詢問“金流”是誰的化名,他們兩位流行歌壇的前輩,也不知道“金流”是何許人。直到1990年,當年演唱《春來人不來》的歌星梁萍,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小住時,王振春先生又向她提出這個問題,梁萍告訴他:“金流本名叫劉如曾,現在還在上海。”據梁萍回憶:“當年我在百代灌唱片,公司交給我兩首歌,一首是《明月千裏寄相思》,另一首是《春來人不來》,要我在兩首裏選一首,我選了《春來人不來》。《明月千裏寄相思》後來由吳鶯音灌了唱片,也很賣錢。”梁萍還說,不隻劉如曾寫流行歌曲怕人知道,她唱流行歌曲也是一樣。她開始為“百代”灌錄唱片時也是音專的學生,每唱一首流行歌曲心裏都七上八下,回家也不敢讓爸爸媽媽知道。後來校長知道了她在灌流行歌曲唱片,把她叫去狠狠地訓了一頓,幸好沒有被開除。梁萍說:“我現在還在美國三藩市學音樂,也參加幾個當地的合唱團,我們的音樂教授,搞的雖是藝術歌曲,但也教流行曲子,他們對流行歌曲,絕對不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