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今宵》由李雋青作詞,黃貽鈞譜曲,這是黃貽鈞在電影歌曲創作上贏得最高聲譽的一首歌。在影片傳播的同時,勝利唱片公司又灌錄了唱片,使《莫忘今宵》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流傳南洋群島各地。據史料記載,在日本軍國主義統治時期,在新加坡流行的華語歌曲中,最受歡迎的是李香蘭的《賣糖歌》,還有一首就是龔秋霞的《莫忘今宵》。應該說,《莫忘今宵》是黃貽鈞在流行歌壇的成名之作。譜寫這首歌曲時黃貽鈞28歲,還沒有開始後來成名的“指揮”生涯。
黃貽鈞(1915年—1995年),曾用筆名黃立德、黃元之。也出身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與賀綠汀、劉雪庵是校友,但不是同窗。1937年他進入上海音專時,賀綠汀、劉雪庵已畢業離校。
黃貽鈞1915年5月4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父親是一位音樂教師,受父親影響他自幼喜歡音樂,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中學時代開始參加課外的音樂活動,學會了唱京劇、昆曲和演奏二胡、鋼琴等樂器。1933年18歲的黃貽鈞畢業於江蘇省立蘇州中學,1934年遷居上海,進百代公司在樂隊任二胡和小提琴演奏員。1936年開始師從上海音專的黃自教授學習作曲,1937年免試進入音專,主修小號兼學大中提琴。課餘時間在上海工部局樂隊擔任小號、圓號演奏員,半工半讀堅持學業,1941年從“音專”畢業。1942年開始一麵繼續在工部局樂隊作演奏員,一麵師從在華的德國音樂家弗蘭克爾戈斯林學習作曲和指揮,同時開始為影片和舞台劇配樂、作曲。
黃貽鈞為電影譜寫插曲,最早可見的是1942年為“中聯”影片《天外笙歌》創作的四首插曲,均由“明月社”出身的最後一位流行歌曲明星和影星張帆演唱。其中的《竹籬笆》、《種田歌》和《都市風光》,均由黃貽鈞作詞譜曲,使用的筆名是黃立德。比較流行的是詼諧、幽默風格的《竹籬笆》。
從“中聯”到“華影”,除《天外笙歌》和《浮雲掩月》,黃貽鈞還為《梅娘曲》和《淩波仙子》等影片譜曲,較有影響的是《淩波仙子》的同名主題歌。1946年至1948年,黃貽鈞先後為影片《鶯飛人間》、《天羅地網》、《粉紅色的炸彈》、《天魔劫》、《相思債》等影片譜寫插曲。其中,《粉紅色的炸彈》插曲《紅燈綠酒夜》由1946年出道的歌星吳鶯音幕後代唱並灌錄了唱片,曾經流行一時,其它歌曲都沒有引起太大反響。
1948年黃貽鈞出任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小號和管弦樂合奏課的兼職副教授。50年代開始任上海交響樂團指揮、首席常任指揮兼團長等職。1978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和音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在三十多年的專業指揮生涯中,由他指揮首演的有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響曲》、王雲階的《抗日戰爭交響曲》、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等,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50年代曾出國指揮過芬蘭赫爾辛基交響樂團、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在莫斯科與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一些中國作曲家作品的唱片。多年來,他為普及交響樂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以“著名指揮家”的聲譽活躍在中國樂壇。早年從事電影歌曲創作,包括他的名曲《莫忘今宵》和也曾流行一時的《竹籬笆》、《紅燈綠酒夜》等,已很少有人提及,他自己也似乎忘記了那些如煙的往事。
1995年10月11日黃貽鈞病逝於上海,終年80歲。
張昊的歌劇與流行歌曲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1930年問世以後,電影歌曲成為流行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昊與蔡冰白合作的歌劇《上海之歌》,1939年首次演出之後,劇中插曲也流行起來,成為流行歌曲的一部分,這是我國流行歌曲曆史上,應該提及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