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和他的《夜半歌聲》
冼星海是一位世界聞名的作曲家,他和詩人光未然聯手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是中華民族的正氣歌,是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經典。無論是在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還是在今天和以後的和平環境中,《黃河大合唱》都將永遠閃爍思想和藝術的光輝。
對於冼星海,人們都知道他那大氣磅礴、氣壯山河的《黃河大合唱》,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的成名作是《夜半歌聲》。
《夜半歌聲》是一首藝術歌曲,是1932年2月由新華影業公司出品的《夜半歌聲》同名的主題歌。在影片中《夜半歌聲》三次出現,貫穿影片的始終。歌聲淒厲、悲憤,表現了主人公“隻要一息尚存,誓與那封建魔王抗爭……”的頑強意誌和對愛情的堅貞。這部影片的編導馬徐維邦用“恐怖片”的形式,表現反封建的主題,由當時的著名演員金山、胡萍、旋超主演,影片上映後曾引起轟動。而比影片更轟動的是主題歌《夜半歌聲》,另外兩首插曲—《熱血》和《黃河之戀》也被廣泛傳唱,流行一時。
為《夜半歌聲》的同名主題歌幕後代唱的人是誰,長時期以來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由盛家倫代唱,根據是“百代”的唱片封套上印的是盛家倫;另一種說法是說這首歌由姚萍幕後代唱。持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他們看電影《夜半歌聲》時,字幕上打的是姚萍,字很大,他們不會看錯。
姚萍是中國早期的電影演員,曾主演過《中國泰山》等影片,後來他去新加坡定居,在當地教書。他在世時曾多次時朋友說,《夜半歌聲》是他唱的。這部影片的導演馬徐維那,也對新加坡的演員上官流雲說過,電影裏的《夜半歌聲》確是姚萍所唱,後來由盛家倫灌錄了唱片。
冼星海1905年生於澳門,父親是一位海員,冼星海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6歲時他隨母親去新加坡,靠母親做傭工維持生活。13歲時他作為優秀華僑學生被嶺南大學招收到廣州,先入附中後升入大學預科,過了6年半工半讀的學習生活。他酷愛音樂,在學校樂隊拉小提琴,吹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19歲畢業後當過打字員、教師。一心想在音樂上深造的冼星海,21歲去北平,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習音樂理論和小提琴,1928年23歲的冼星海赴上海進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29年去法國,1935年春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同年回到上海,先在百代唱片公司任職,後任新華影業公司的音樂指導。他譜寫的第一首電影歌曲是為藝華影業公司的影片《時勢英雄》創作的插曲《運動會歌》。從1935年到1937年,他先後為8部影片創作了12首插曲,除了《夜半歌聲》的同名主題歌和兩首插曲使他走紅歌壇外,其它電影歌曲都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37年春,他曾為《日出》、《大雷雨》等舞台劇配樂。從1935年開始,他一麵為電影作曲,一麵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創作救亡歌曲,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歌詠活動。1938年他在赴延安途中創作了《在太行山上》和《到敵人後方去》等名曲,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和《九?一八大合唱》。一部《黃河大合唱》使他名垂青史。但在流行歌壇上可以稱為傳世經典的,隻有《夜半歌聲》。
1945年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那一年他隻有40歲。
著名導演吳村和他的電影流行歌曲
吳村,原名吳世傑,1905年出生於福建廈門。上個世紀20年代留學日本,學成回國後,進複旦影業公司,編導了無聲影片《血花淚影》,這是吳村從影的處女作。影片問世的時間是1930年,那一年吳村25歲。
1933年吳村轉入聯華影業公司,編導了無聲影片《風》。1934年他進入“明星”,當年,“明星”拍攝影片《女兒經》,吳村是導演之一。1935年他為“明星”編導了《落花時節》,同年參與了影片《熱血忠魂》的導演,1936年又為“明星”編導了《春之花》和《永遠的微笑》,1937年為“明星”執導了洪深編劇的《四千金》,為“藝華”編導了《女財神》。從影七年的吳村,推出了9部影片,在影壇沒有引起大的反響。1937年抗戰開始,明星影片公司毀於戰火。1938年,明星老板張石川用“明星”在租界裏幸存的小攝影棚完成了明華影片公司的《恐怖之夜》、星光影片公司的《歌兒救母記》和天聲影片公司的《桃色新聞》的拍攝。吳村在編導《恐怖之夜》一片時,譜寫了兩首插曲,其中的《四季花開》由他本人作詞,另一首《虞美人》則是選用南唐後主李煜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譜曲成歌。在張石川編劇吳村導演的《桃色新聞》一片中,吳村寫了一首歌詞,題名《花一般的夢》,由陳歌辛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