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3樂章 “學院派”作曲家與流行歌曲1(2)(3 / 3)

一首電影插曲中的流行歌曲—《何日君再來》,引起國內外如此眾多的爭論和關注,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世界名曲”它是當之無愧的。

“世界名曲”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機構“任命”的,隻能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經過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法則,自然篩選而誕生。

今天,已經沒有人再說《何日君再來》是“黃色歌曲”、“反動歌曲”或“漢奸歌曲”了,留下的一個尾巴是,“這首歌流露的是及時行樂的情緒”,是“不健康的情調”。

《何日君再來》的詞作者是黃嘉謨,歌詞流露的情緒和情調與劉雪庵無關。與其說《何日君再來》流露的是“及時行樂的情緒”,不如說它表現的是“離愁別緒”。無論是什麼情緒,都是劇中人的,不是作者的。準確地表達劇中人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成功之筆。

如果說劉雪庵有“及時行樂”的思想,不是表現在《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上。他1935年在日本出版的《四歌曲》中的《早行樂》,詞曲都出自劉雪庵一人,這首歌的確是表現“及時行樂”思想的作品。劉雪庵文學功底深厚,他當然熟悉曹操的四言詩《短歌行》,《早行樂》的歌詞是“早行樂,早行樂,人生壽命能幾何”,明顯地是脫胎於《短歌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早行樂》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苦短,不要浪費光陰,這本是對人生的積極態度,但對如何才算不浪費光陰,他說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說。天翻地覆君莫管,花壇月夕盡消磨……”他是否在做文字遊戲?已無從考證。即使劉雪庵有過“及時行樂”的思想,也不能影響對他一生的評價,更不能作為人們貶斥他的根據。曆史上的大文豪,除了曹操哀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李白不是也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嗎?

劉雪庵,別名晏如,筆名晏青、蘇崖,1905年11月7日生於四川銅梁縣東郭鄉。幼時在長兄劉庭繁自設的家塾中,打下了中國文學和曆史修養的堅實基礎,並隨兄長學習昆曲。中學畢業後到成都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國畫,又隨李德培老師學習鋼琴、小提琴和作曲。1927年—1929年在銅梁做過圖畫和音樂教師,當過校長,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29年秋劉雪庵赴上海,先入陳望道創辦的私立中華藝術大學,師從歐陽予倩、洪深、馮雪峰,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和戲劇,1930年秋考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由於他已具有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多方麵的修養,經常在音專的校刊上發表文章和詩詞,在群眾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引起了音專客座教授、俄籍旅法鋼琴家、作曲家齊爾品的注意。劉雪庵創作的適合中國人審美情趣的鋼琴作品《中國組曲》,經齊爾品介紹到歐美去演奏,同時在巴黎和紐約出版。齊爾品還把劉雪庵創作的《飄零的落花》、《早行樂》、《采蓮謠》和《菊花黃》,以《四歌曲》為題介紹到東京出版;又把他的《布穀》、《淮南民謠》和《楓橋夜泊》,以《三歌曲》為題,介紹到巴黎出版,使劉雪庵在國際音樂界有了一定的影響和地位,他的名字被收入《大英百科全書》和《世界名人辭典》。

1935年,從日本學成歸來的胡心靈,創辦文化影業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父母子女》,由他親自執導,他還自己作詞,請劉雪庵譜曲,創作了一首《出征歌》,這是劉雪庵譜寫的第一首電影插曲,但這首歌沒有流行。從1935年到1948年,劉雪庵譜寫了二十餘首電影插曲,曾經流行一時的有《滿園春色》、《思故鄉》、《彈性女兒》等。使他因創作電影插曲而在流行歌壇一舉成名,紅極一時的是《何日君再來》。《何日君再來》使他曆盡苦難,也使他在中國的流行音樂史上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