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當時的蘇聯在莫斯科舉辦第一屆國際電影節,《漁光曲》和《女人》、《空穀蘭》、《姊妹花》等8部影片被選送參加展映,《漁光曲》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任光的名字和他的《漁光曲》隨影片登陸歐洲,任光成為因譜寫電影插曲最早成名的“學院派”作曲家。
任光1900年出生於中國越劇之鄉的浙江嵊縣。他自幼受到豐富的民間音樂的熏陶,學會了笛子、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1917年他考入上海震旦大學,1919年去法國裏昂大學音樂係深造。他靠勤工儉學堅持學業,一麵作雜工一麵學習鋼琴的調音技術,1924年至1928年被法國亞佛鋼琴製造廠派往越南分廠任經理兼技師。1928年回國後在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
任光第一次譜寫電影歌曲,是1933年為“聯華”影片《母性之光》譜寫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南洋歌》。繼《漁光曲》之後,1934年他為“聯華”的影片《大路》又譜寫了《新鳳陽歌》和《燕燕歌》;為“天一”影片《紅樓春深》寫了《采蓮歌》。1935年為“明星”的《空穀蘭》、“藝華”的《凱歌》和《父母子女》譜寫了5首插曲,其中除了根據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改編的《新鳳陽歌》比較流行外,其它歌曲反響皆一般。直到1936年他和蔡楚生再次合作,為“聯華”影片《迷途的羔羊》譜寫的主題歌《月光光歌》和插曲《新蓮花落》,任光的電影歌曲才又一次引起轟動。1937年,任光為“聯華”影片《王老五》譜寫的同名主題歌,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首電影歌曲,這首歌用說唱和敘述的形式,讓人物的對白和演唱結合起來,語言樸實通俗,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影片上映和歌曲灌錄唱片後十分流行,這部影片也由蔡楚生編導。
此期間,任光還創作了多首救亡歌曲,最著名的有《打回老家去》和《十九路軍歌》。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任光再去法國,組織領導了巴黎華僑歌唱團,進行過為祖國難民募捐的公演。1938年10月任光回到武漢,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的歌詠活動。1939年春轉移到重慶,同年5月去新加坡,1940年春返回重慶,為抗戰影片《東亞之光》譜寫了主題歌《遊擊隊之女》,創作了田漢作詞的《不害怕進行曲》。在重慶鄉下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中學任教期間,他組織排練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一年的7月,任光隨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到達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在戰地文化處任職。在一次聯歡會上,他演唱了自己創作的電影歌曲《王老五》,唱得十分動人,由此,戰士們親昵地稱他“王老五”。
在中國電影歌曲的創作上,任光是以一首《漁光曲》第一個名揚海內外的“學院派”作曲家。他譜寫的《漁光曲》、《新鳳陽歌》、《新蓮花落》、《王老五》等是中國電影歌曲的經典,也是中國流行歌曲的傳世之作。
才華橫溢的任光,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不幸中彈,倒在了葉挺將軍的身旁,那一年他隻有40歲。
賀綠汀和他留給中國流行歌壇的四首名曲
1998年10月,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劉璐,對已經95歲高齡的賀綠汀進行專訪,拍攝、播出了題為《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的世紀音樂情》的專題片。賀老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然關注著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和未來,他的“世紀音樂情”令人欽佩!遺憾的是,賀老沒能邁入新的世紀,1999年4月27日他就與世長辭了。
賀綠汀在他長達六十多年的音樂藝術生涯中,共創作藝術歌曲、電影歌曲、救亡歌曲和1949年以後創作的各類歌曲近二百首。在他創作的二十多首電影歌曲中,《春天裏》、《四季歌》、《天涯歌女》和《秋水伊人》最為流行,成為中國流行歌壇的傳世經典。
賀綠汀的電影歌曲創作始於1934年。當時,他還是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範科的學生。那一年俄羅斯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舉辦“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活動,賀綠汀以他的《牧童短笛》和《搖籃曲》應征,獲得一等獎和榮譽二等獎,從而引起樂壇矚目。明星影片公司編導沈西苓,拍攝影片《鄉愁》,請賀綠汀為這部影片譜寫了主題歌《鄉愁曲》,這是賀綠汀譜寫的第一首電影歌曲。1935年,賀綠汀正式應聘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音樂科長兼作曲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