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2樂章 流行歌壇著名作曲家排行榜(11)(3 / 3)

1976年,60歲的李厚襄病逝於香港。

李厚襄的夫人秦燕女士也是一位歌星,40年代在上海錄過唱片,有與嚴華對唱的《解相思》,也有她獨唱的《女兒心》。2001年6月3日香港成立“老歌歌迷會”,秦燕女士和姚莉一起出席了開幕式。

不幸的是,不久,她因患腦癌,也離開了人世。

撲朔迷離梁樂音

迄今為止,在香港、台灣直到新加坡等地,研究、介紹中國流行音樂的有關著述和文章,提及“梁樂音”三個字的很少,偶然提到梁樂音,介紹的文字也很簡單,甚至是模糊的。梁樂音的身世,何時開始音樂活動,他創作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問世的時間和歌名等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對梁樂音,隻好說是“撲朔迷離”了。

梁樂音1910年出生於日本,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何時回到中國尚不清楚。他的電影歌曲,最早見到的是1942年為“中聯”影片《牡丹花下》、《情潮》、《斷腸風月》等片譜寫的插曲。就在這一年,“中聯”拍攝影片《博愛》,他因為李雋青作詞的主題歌《博愛》譜曲,而一炮走紅。“我們是人,應該愛人……”的歌聲迅速傳遍中國大陸、香港和東南亞。在電影圈和流行歌壇,梁樂音開始小有名氣。《博愛》攝於1942年10月。這部影片由11個小故事組成,提倡“人類之愛”、“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兄弟之愛”、“朋友之愛”、“鄉裏之愛”、“團體之愛”、“兒童之愛”……,因為宣揚的是“我們是人,應該愛人,不分遠近,不限親鄰,唯有博愛,才有人生……”在當時抗日戰爭的背景下,曾經引起爭議。革命者說它提倡“順民哲學”和“資產階級人性論”;侵略者又嫌它鼓吹“和平主義”。一部影片的主題來自編劇和導演,主題歌又有詞作者,與曲作者似乎關係不大。但梁樂音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了影片《博愛》的主題,人們喜歡這首歌,梁樂音也就成為人們喜愛的作曲家。這首歌在新加坡等地一直到60年代還很流行。

繼《博愛》之後,梁樂音為“華影”影片《萬世流芳》譜寫的插曲《賣糖歌》,使他在歌壇進一步走紅。《賣糖歌》是李香蘭1942年到上海拍片,1943年6月《萬世流芳》正式上映唱紅的第一首歌。李香蘭在上海歌壇走紅,《賣糖歌》的詞作者李雋青和曲作者梁樂音功不可沒。當時的延安和重慶都上映了影片《萬世流芳》,《賣糖歌》的唱片也越過層層封鎖線在全國各地流行。據李香蘭在她80年代出版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回憶:“後來我訪問中國時,中日友協秘書長孫平化對我說:‘我看過你的《萬世流芳》’;訪問北朝鮮時,金日成主席如同知己一般握著我的手說:‘我在抗日根據地中國的吉林省,看過你的影片《萬世流芳》’。”

《博愛》和《賣糖歌》是梁樂音最著名的歌。

從1942年到1945年,梁樂音為近20部影片譜寫了30餘首插曲,除了《博愛》和《賣糖歌》,曾經紅極一時的有1943年周璿在影片《漁家女》中演唱的《交換》、1944年周璿在《鸞鳳和鳴》中演唱的《紅歌女》、1944年白光在影片《紅豆生南國》中演唱的《寂寞的歌人》。此期間梁樂音還譜寫過一部分唱片歌曲,由歌星梁萍等人演唱。

1943年“華影”成立時,梁樂音出任“華影”的音樂部主任。由於他當時在流行歌壇的影響和地位不及黎錦光等人,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人們對他的身份開始懷疑,懷疑他是日本人的間諜。1945年8月,日本軍國主義投降了。一天,梁樂音忽然穿著中國的軍裝出現在朋友們麵前,軍階是“少校”,大家才知道他原來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潛伏在日本人中間的地下工作者。據說,上海當時影劇界的一些人士,就是在他的幫助下躲過了浩劫的,而他的父親則是死於日本人的魔掌。他的曆史傳奇至今沒有史料佐證,更使人感到他的“撲朔迷離”了。

50年代,梁樂音移居香港,繼續歌壇生涯。1951年,張善琨主持的新華影業公司拍攝影片《月兒彎彎照九州》,影片的同名主題歌,由梁樂音上海時期的老搭檔李雋青作詞,梁樂音譜曲,曾經流傳一時。

1954年至1958年,李香蘭先後應邀到香港拍攝了《金瓶梅》、《神秘美人》和《一夜風流》三部影片,其中1957年出品的《神秘美人》,梁樂音又和李雋青合作,為這部影片譜寫了《分離》和《梅花》兩首插曲,都成為港台和東南亞的流行名曲,至今久唱不衰。

1989年梁樂音逝世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