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是陳歌辛電影歌曲創作的豐收年。大中華影片公司這一年拍攝的《四美圖》、《龍鳳呈祥》、《女大當嫁》,均由陳歌辛譜曲作歌。包括陳娟娟演唱的《歌的歌》、《幸福的船》、《聽我唱》、《我想回家》;張帆演唱的《臭蟲歌》;陳琦演唱的《荒唐浪子》;李麗華演唱的《不要吵》。其中的《臭蟲歌》十分受歡迎,這首歌的內容是陳歌辛這段時間創作的重要主題—針貶時弊,諷刺社會上的不良現象。當時由香港到上海又傳到新加坡等地,50年代還紅極一時。也在這一年,陳歌辛還為上海國泰影片公司的《無名氏》譜寫了同名主題歌,為上海中電二廠的影片《遙遠的愛》作曲。1947年的陳歌辛十分忙碌,成果顯著。香港大中華1947年投入拍攝,1948年4月上映的影片《莫負青春》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小小洞房》也由陳歌辛譜曲。《莫負青春》陳歌辛借用了陝北秧歌劇《兄妹開荒》的旋律,《小小洞房》也是陝北民歌韻味。影片上映後,這兩首歌都很走紅。這是陳歌辛為大中華影片公司譜寫的最後兩首電影歌曲。1948年6月“大中華”因經濟困難而停業。
離開香港前陳歌辛譜寫的最後兩首電影歌曲,是他1948年為永華影業公司的影片《清宮秘史》創作的《禦香縹緲曲》和《冷宮怨》,這兩首歌由著名詞作家李雋青作詞,周璿演唱,當年的12月31日在上海的金門、皇後、黃金、麗都和國際大戲院同時上映,可謂聲勢浩大。但是,這兩首歌沒有灌錄唱片,也沒有流傳。
1950年陳歌辛回到上海,他的香港時代至此結束。
陳歌辛的身世和他的人生悲劇
陳歌辛的身世有些傳奇色彩,他的父親是一位來中國經商的印度人,在英國人開辦的洋行任職並同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結婚,1914年9月19日生下了陳歌辛。後來,陳歌辛的母親把兒子送給了好朋友—陳有文工程師的妻子,改姓陳,取名陳慶餘,後又改名陳歌辛。
有一半印度血統的陳歌辛,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二胡、長號、笛子、鋼琴……他學會了多種樂器,曾隨旅滬的德籍猶太人作曲家弗蘭克爾(Fraenkel)等人學習聲樂、鋼琴、指揮與作曲。沒有進過音樂學府的陳歌辛,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奮,成長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一位著名作曲家。
香港歸來的陳歌辛,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57年的一場政治風暴,使他遭到了滅頂之災。他戴著“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送往安徽白茅嶺農場勞動改造。1961年1月25日因心力衰竭倒地不起,終年46歲。
熟悉陳歌辛、了解曆史的人們知道,陳歌辛的人生悲劇源自“華影”時期他寫過《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等“令人抱憾”的作品。
《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這個標題已經說明這是一首讚頌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大東亞共榮圈”侵略政策的歌,這樣的歌使陳歌辛的人生注定要遭遇厄運。
陳歌辛原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和愛國激情的青年,1941年末被日本憲兵逮捕前,他曾滿腔熱情地作過許多宣傳抗日,揭露漢奸賣國賊醜陋嘴臉的工作,以至日本當局竟誤以為他們抓了一個共產黨。出獄後,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歌?隻用“違心”二字還不能說明事情的症結所在。是他遇到了不寫就要被殺頭的壓力,還是自身對事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或者,再深入探討,還可發現陳歌辛性格上的弱點—情感不專一、不穩定性。在愛情上易變,最多也就是個風流韻事,但用自己的作品歌頌誰,就存在大是大非問題了。寫《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時的陳歌辛,已在歌壇紅極一時。在“華影”工作,共事的有許多日本人,1945年5月以“華影”負責人川喜多長政為首策劃的《夜來香幻想曲》李香蘭獨唱音樂會,由擔任日本軍方上海報導部囑托的作曲家服部良一和陳歌辛一起擔任指揮。這就說明陳歌辛在“華影”是很受賞識、很風光的。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裏,他又和李香蘭在熱戀之中,工作、愛情都堪稱“春風得意”。於是他的是非觀念淡薄了,民族意識淡化了,不應該作的事情隨便就作了。一念之差,導致終生遺憾。
陳歌辛曾用筆名有:陳昌壽、林枚、慶餘、懷玉、戈忻、衡山、金成等。
流行歌壇的寧波才子李厚襄
李厚襄,筆名侯湘、司徒容、呂寧、水西村、高劍聲,浙江寧波人。“寧波才子”是台灣華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出版的《金曲憶當年》一書的作者對他的稱謂。他為中國流行歌壇留下的許多名曲也證明他是一位時代曲創作的高手,一位名副其實的中國流行音樂界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