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時代,許如輝曾任中央廣播電台的演奏員兼作曲,後主持重慶的“大同樂會”和難童教養院的國樂團,致力於民族器樂曲以及舞台劇的音樂創作。重要作品有《孔子紀念歌》、《木蘭從軍》以及為民國政府譜寫的二十四章節的《國家典禮樂章》等。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如輝回到上海,1949年以後從事戲曲音樂的創作,1987年病逝於上海。
非“明月”出身的“黎派音樂”作曲家——姚敏
姚敏開始音樂活動時,正是“黎派音樂”的全盛時期,他又是嚴華的學生。環境的熏陶,師長的傳承,使他的創作一開始就具有“黎派音樂”的典型風格,他可以說是非“明月”出身的“黎派音樂”作曲家。
姚敏出道的前前後後
姚敏1919年11月13日出生於上海,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35年,17歲的姚敏,懷抱一隻曼陀林,和妹妹姚英、姚莉一起加入“大同歌劇社”,登上了流行歌壇。姚英、姚莉唱歌,姚敏擔任樂師。一隻曼陀林闖天下的他,在歌詠界很快就有了知名度,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和第二期都刊有姚氏兄妹的照片。當時的姚敏不隻在“大同社”擔任樂手,有時也為嚴華領導的“上海歌劇社”伴奏。當年第三期的《歌星畫報》上曾記載說,上海歌劇社到新新電台播音,由姚敏的曼陀林服務,除報酬外,每次得車費五元。一個17歲的少年,在激烈競爭的歌詠界,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陪他闖天下的有曼陀林,還有鋼琴、提琴、二胡等多種樂器,他都是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天賦堪稱“天才”。
姚敏出道時正是“黎派音樂”統領中國流行歌壇的時期,當時的播音歌星都唱黎錦暉的歌,姚敏伴奏時,曼陀林彈出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黎派音樂”的旋律。這樣的熏陶,比讀多少年音樂學府,學多少“作曲法”對他一生的影響都要大得多。“黎派音樂”是姚敏的啟蒙老師,使他21歲就開始時代曲的創作,整個上海時期都以創作時代曲為主業。
姚敏是嚴華的學生,嚴華是“黎派音樂”重要的傳人,姚敏從嚴華那裏學到的以及嚴華潛移默化給予他的,都是“黎派音樂”的精華—以民族音樂為主流,以民間音樂為重點,音樂和文學同步。姚敏的歌旋律優美、流暢,歌詞通俗上口,詞曲結合的好,易傳易唱。以嚴華為師的姚敏雖然沒有進入“明月社”,卻繼承了“黎派音樂”的傳統。
1939年姚敏進入“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與姚莉對唱的《蘇三》,這首魯旭詞、黎錦光曲的對唱歌曲,連歌名都是從黎錦暉的名曲《蘇三不要哭》那裏發展變化而來的。黎錦光是“黎派音樂”的第一傳人,他繼續寫“蘇三”,客觀上是讓“黎派音樂”延續下去,姚敏作為“百代”的簽約歌手,第一首歌就唱《蘇三》,也使“黎派音樂”在他的歌聲中繼續流傳。
姚敏的時代曲創作
1939年,21歲的姚敏推出了他創作的第一首時代曲—《相思淚》,這首歌和嚴華的名曲《金絲鳥》灌錄在一張唱片的反、正兩麵,兩首歌的詞作者都是陳棟蓀。嚴華是姚敏的老師,在嚴華的幫助扶持下,姚敏走上了時代曲創作的道路。《相思淚》經姚莉灌錄唱片後很走紅。姚敏原是以歌手的身份進入“百代”的,從此他一麵灌唱片一麵寫歌,和陳棟蓀合作譜寫的早期作品還有《風雨交響曲》、《我愛媽媽》、《青樓勸別》等多首,這些歌由“百代”為姚莉灌錄唱片後十分流行。姚莉是灌錄姚敏時代曲唱片最多的歌星,姚莉曾說她最喜歡唱姚敏的歌,唱姚敏的歌她感覺心裏踏實,容易唱好。
可能是不滿足於隻為別人的歌詞譜曲吧,姚敏不久就推出了《雷夢娜》、《如此上海》、《相思夢》等一批自己寫詞譜曲的歌,其中的《如此上海》還由他本人灌錄了唱片。由此,在中國的流行歌壇,姚敏成為繼嚴華之後能詞能曲能唱的“全才”。
姚敏的時代曲,有姚莉唱,姚敏本人唱,姚敏、姚莉兄妹對唱。當時上海灘的紅歌星周璿唱紅了姚敏的《蜜意情懷》、《月下佳人》、《送哥行》、《丁香》、《離愁》、《三年別離又相逢》;由白虹唱紅的有《薔薇花》、《紡棉花》等多首。姚敏和白虹對唱的《同心謠》是姚敏的又一首既寫詞又譜曲的歌,曾經廣為流行。
由於姚敏在流行歌壇的知名度和地位不斷攀升,當時著名的流行歌曲作曲家和詞作家,紛紛與他合作。黎錦光寫了《送哥行》、《敬郎三杯酒》的歌詞交他譜曲成歌,極受歡迎。陳歌辛把《恨不相逢未嫁時》、《祝福》和《第二夢》也交姚敏譜曲,李香蘭把這些歌唱紅,姚敏也更加走紅。
1943年來到上海的白光,唱紅了姚敏的《讓我走》;1946年出道的吳鶯音唱紅了姚敏的《江南之夜》、《大地回春》;不是歌星紅似歌星的著名影星李麗華和姚敏對唱了姚敏詞曲的《郎情妹意》……從1939年開始寫時代曲,到1949年為止,姚敏在中國的流行歌壇十分活躍,紅極一時。
姚敏的電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