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的“音樂生涯”(1)(1 / 1)

從小就喜歡唱歌,這可能是來自父母的遺傳。父母都是師範畢業,尤其是父親,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唱歌,工作後在學校也是個活躍分子,經常參加點學校的宣傳工作什麼的。在學校除了教數學以外,還兼教音樂課。父親教音樂的方式在那時候也算特別,不像有的老師隻是教會大家唱歌詞而已,他經常會把一首歌連簡譜帶歌詞都寫在一張紙上,教的時候父親會彈著風琴教同學們先唱譜,再唱詞。

小時候我對彈琴很感興趣:居然可以兩隻手同時彈琴,太牛了!

父親從來沒想過要讓我學琴,在他的眼裏這些都是旁門,有空的時候玩玩也就罷了,絕不能在這個上麵浪費時間。和當時很多家長一樣,父親也認為唯有讀書才是正道,時間要花在提高成績上,要學琴就是一種時間浪費。

但他不知道我真的對彈琴很有興趣!雙手的!

慚愧,當時雙手彈琴在我眼裏就是最高境界,說起來這也就是現在小朋友剛入門的水平。

小學時我隨父母住校,因為是雙職工,學校給安排了兩間宿舍。晚飯後父親和母親批改作業在一間宿舍,而我按“規定”得去另一間宿舍寫作業,路上會經過風琴房。有一次看看沒人,我就走了進去在風琴前坐了下來,一隻手叮叮咚咚地彈了起來(不會兩隻手的)。正彈得起勁,隻聽得後麵一聲斷喝:“就知道你又在這兒玩,還不做作業去!”原來是父親循聲而來,沒轍,我隻好悻悻而去。

哎,隻有一聲歎息!有興趣而沒有得到培養,這是我國音樂界的重大損失啊!要真著力培養,說不定中國早就出現郎朗了!

這當然就是一句玩笑話,因為在音樂方麵我實在算不得有什麼天賦。有天賦的是另外一位同樣對彈琴有興趣的同學,比我高幾個年級。剛開始的時候他也不會,但他也就聽另一位音樂老師點撥了幾次,再後來我就看到他已經會用雙手彈琴了!

想學彈琴是不可能了,好在唱歌還沒被父母列入浪費時間的行列,主要是唱歌不用特意花時間練習,張嘴唱就行了,再說我們反正是有音樂課的。

我們的音樂老師是一位音樂專業畢業的老師,上課時不光教我們唱歌,還教我們數拍子,找節奏,說樂理。我僅有的一點樂理知識都是在他的音樂課上學到的,就這麼點有限的樂理知識,在高中的時候還幫了大忙。

高三時班主任吳老師為了調節大家的學習氣氛,提出讓我教全班同學唱歌。高三時已經沒有音樂課了,要學新歌隻能靠自己了。歌本倒是買了好幾本,上麵都是最新最流行的歌,有簡譜,有歌詞,可怎麼把譜子變成歌是個事。那時候也沒有網絡,要聽新歌隻能買卡帶,一盤卡帶最便宜也要六七塊,那幾乎是我一個星期的生活費,顯然這條路走不通。

關鍵是同學們都覺得我會視唱,即看著譜子唱出歌來。這在現在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個難事,對我們來說可不算容易。

大家都這麼說了,我總不能告訴大家說--對不起,你們看錯了,其實我真的不會,我是裝的。

那多沒麵子啊!

還好小學時學到的有限的樂理知識這時發揮作用了。

要直接視唱有點難度,可我不是還有會唱的歌麼,這些歌在歌本上有譜子,為了學視唱,我倒著來,我先唱出旋律來,然後根據旋律倒著唱出譜子了。慢慢地會譜子了,再順著譜子學新歌。

天才啊!

自習的時候沒少玩這個遊戲。沒有專業的培訓,咱就發明些自己的土辦法。

就是用這樣的土辦法,我居然真的自己學會了幾首新歌,然後我真的站在全班麵前教會同學們唱了《驛動的心》、《再回首》等當時最為流行的歌。

對這段經曆我頗為自得,上了大學以後還和同學們顯擺,結果有同學說,為什麼要你教啊,自己看著學不就行了嗎。

在人家那兒這壓根兒就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

我立馬閉嘴。

高中的學業相當緊張,但就在這忙碌的學習過程中,我居然還溜出去參加了兩次校外的卡拉OK比賽,而且是麵向全社會的歌詠比賽。都是在街上看見的廣告,也不用報名費什麼的,我就報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