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好出風頭,總怕別人不知自己的尊姓大名,一逮住機會不是高聲炫耀自己的身份,就是到處分發名片,這是虛榮心在作怪;也有一些人不慕外表華麗,而是時時以堅持自我秉性為本,這種人是最謙虛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幸福是一種絕對自我的感覺,隻要你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覺不到幸福,無論在別人的眼裏如何風光,你的心裏仍然會是一片冰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幸福。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真的明白,自己這一輩子到底要什麼。如果一個人總是得隴望蜀或盲目攀比,那他永遠都不會幸福和快樂。
學問貴在能用
真正的學問,是從社會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人生智慧和事業經驗。所以不要空泛地追求學曆、研究學問,而必須學以致用。要肯吃苦、肯實踐,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際能力,並具有超越常人的膽魄和見識,這樣才會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1917年,在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裏這個俗稱“情人穀”的地方,誕生了一個名叫王永慶的嬰兒。王永慶長大成人後,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大企業家、超級富豪。
王永慶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經常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他對讀書的興趣不高,隻有小學教育的水平。但是,不上正規的學校,不等於就沒有前途。
7歲時,王永慶每天上學放學要走很長的路程,他的書包裏隻有一條粗布巾,雨具隻是竹葉做成的一頂笠帽;9歲時,他的父親病重,母親要以種草、種番薯和養豬來維持家計,為了幫補家用,王永慶替人看牛,一個月賺5元錢。當年,重病纏身的父親為了不再連累家人,想上吊自殺,幸好被他母親及時發現才救了下來。
王永慶不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後來經常說:“我一生中沒有請人看過相。因為,從前的命運怎樣,自己已經曉得了;以後的命運怎樣,是自己要打算的。我相信科學的東西。”他還說:“人生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的努力。”他更說過:“運氣,就是當機會來臨時,你已做好準備。”
王永慶一生的成就,正是這些話的寫照。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坎坷,從15歲開始就立誌外出闖天下,先後做過米店、磚窖、木板等方麵的生意,但均告失敗。直到38歲時,他設立了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開始真正發了大財。
對於一般人來說,都認為成功必須靠知識才能獲得。但王永慶認為,人的能力比知識還重要,而膽識則比能力更重要。他時常強調,學問貴在能用。盡管他不否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認為工作經驗才是真正的老師。
王永慶曾經說過:“我很喜歡汽車大王福特說的一段話,他說:‘我起初在農田裏工作,以後我曾修理打穀機,後來又操作鋸木機。’這句話對於他的成功有重大意義,打穀機雖然是構造很簡單的機械,他不是學機械工程出身的,對機械並不內行,但通過修理打穀機的經驗,他便得到粗淺的機械知識,如果他沒有這一段經驗,恐怕創造汽車的構想,就不會實現了。”
在王永慶看來,“讀書和工作都是教育”,然而,歸根結底,“學曆不能代表一切;經驗磨煉出來的實力,才能培養出獨立作戰的能力,從而令你居於工作要職。”
不必去羨慕他人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言的隱。所以,在生活中不必羨慕別人的風光——在風光背後,自有他的苦衷;也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苦惱,其實平凡也有平凡的樂趣。不必去羨慕他人如何,隻需做好我們自己就行了。
從前,有一國王閑來無事,便微服走出宮門,走到一個補鞋的老頭處,一時興起,問老頭:“一國之中誰是最快樂的人?”
老頭答:“當然是國王最快樂了。”
國王問:“為什麼?”
老頭說:“你想,有百官差遣,平民供奉,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還不快樂嗎?”
國王答:“希望如你所說吧。”於是與老頭一道共飲葡萄美酒,直到老頭醉得不省人事,國王便命人把他抬回宮中,對王妃說:“這個老頭說,國王是最快樂的,我現在戲弄一下他,給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讓他理理國政,你們大家不要害怕。”
王妃答:“遵命。”
等到那老頭醒了,宮女便假裝說:“大王你喝醉了,現在積下很多事情要等你處理。”於是這老頭被擁出臨朝,眾人都催促他快些處理事情,他卻懵懵懂懂,什麼也不知道。這時,旁邊有史官記其所言所行,大臣公卿們與之商討議論,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這老頭腰酸背痛,疲憊不堪。這樣過了幾天,老頭吃不好睡不香,竟瘦了下來。
宮女又假裝說:“大王你這樣憔悴,是為什麼啊?”
老頭回答說:“我夢見自己是一個補鞋的老頭,辛苦求食,生活很是艱難,因此就瘦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