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走出性格的誤區(2)(2 / 3)

人就像投入社會洪流的一葉扁舟,有的人一帆風順,心想事成,躍上成功的波峰,成了聲名顯赫的人物,有的人乘風破浪,成了時代的成功者,有的人可能暫時落入失敗的境地,但無論一個人的人生是絢麗多彩、可歌可泣,還是平庸乏味、可悲可歎,都告訴我們,應該學會隨遇而安,退一步海闊天空,即使到了萬般無奈、窮途末路的地步,也能化險為夷。

不要為虛榮付出代價

越是看重金錢和物質,人就越不容易滿足,心理也變得越脆弱。其實很多時候,把麵子看淡一些,會活得更好。麵子隻是一種表麵的尊嚴,過分維護這種尊嚴,往往是內心脆弱的表現,會喪失自我。要麵子是許多人獲得簡單和快樂的最大障礙。麵子其實是一種虛榮,它和道德相比,隻不過是一抹浮雲和一陣輕煙罷了。

愛麵子實際上正是信心不足的表現,愛麵子的人將一直在別人的眼光和尺度中生活,幸福是別人眼裏的幸福,痛苦也是別人認為的痛苦,他們全部的生活目標就是簡單的一句話:過得比別人好。而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去背負虛榮的十字架的。他們正是在堅韌地、踏實地相信著自己,承認著自身的價值。

在虛榮的人眼裏,孩子在學校裏成績要比別人好,得到的表揚要比別人多,學校的名氣要比別人大,學的專業要比別人好,分的單位要比別人強;愛人在單位裏地位要比別人高,工資要比別人多,人緣要比別人好,提升要比別人快,部門要比別人顯要,成績要比別人突出;房子麵積要比別人大,裝修要比別人豪華。地理位置要比別人理想……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比別人更努力地去奮鬥、去苦幹。但比較是永無止境的,這件事剛比完,那件事又來了。在沒完沒了的攀比和較量中,我們漸漸失去了本來可以擁有的閑暇和輕鬆,心情越來越緊張和焦躁,感覺越來越累,快樂越來越少,無休無止的追逐和競爭,讓我們身心疲憊。

這又何必呢?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你有你的人生,幸福的形式是千差萬別的,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別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旁觀者而已。同樣的道理,別人的痛苦你感受不到,你看到的別人所謂的幸福極有可能隻是一種假象:一個住別墅的商人可能欠債百萬,一個開奔馳轎車的企業家可能已經瀕臨破產,一對手挽手走進飯店的夫妻可能剛剛協議離了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別人的身上,實實在在地過自己的日子吧。

商品社會使得我們很多人誤認為財富就代表著成功,在這種背景中,消費的目的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炫耀或是用來證明自己,生活的形式與內容嚴重脫節。今天張三買了一雙名牌皮鞋,你明天一定要去買一雙比他更名貴的;明天李四買了一輛汽車,你後天一定要去買一輛比他更高檔的;別人的每一次消費,都會觸動你敏感的神經。一番折騰下來,盡管你處處都占了上風,也終於博得了別人“羨慕”的眼光,但自己卻早已心力交瘁,幸福沒有找到,時間和精力卻在“表演”中飛速流逝了。

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人生本來就很短暫,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不多,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活一次?人的價值是由實力決定的,不是靠作秀取得的。法國前總理朱佩一次視察某地,拎著個超級市場的塑料袋,接受采訪時,這個袋子也一直拎在手上很自然的樣子,沒有誰覺得他寒酸,沒有誰覺得他不夠紳士,相反人們投給他的都是欽佩的目光。由此可見,身份不是由派頭決定的。

現在有些人急切地希望成功,成功後也喜歡炫耀,希望及時揮霍成功果實,其典型表現就是大手大腳花錢給別人看。特別是在熟人和親友麵前,迫切想顯示自己的財富。而那些真正成就了事業的人,反而能夠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

有一次,亨利?福特到英格蘭去,在機場問訊處他詢問當地最便宜的旅館。接待員看了看他,一眼就認出了這個超級富豪——全世界都知道的亨利?福特。就在前一天,報紙上還登出了他的大幅照片,說他要來這兒。

接待員說:“要是我沒搞錯的話,你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我記得很清楚,我看到過你的照片。”他說:“是的。”接待員疑惑不解地對他說:“你穿著一件看起來像你一樣老的外套,要最便宜的旅館。我也曾見過你的兒子上這兒來,他總是詢問最好的旅館,他穿的也是最好的衣服。”

亨利?福特說:“是啊,我兒子好出風頭,他還沒適應生活。對我而言沒必要住在昂貴的旅館裏,我在哪兒都是亨利?福特。即便是在最便宜的旅館裏我也是亨利?福特,這沒什麼兩樣。這件外套,是的,這是我父親的,但這沒有關係,我不需要新衣服。即使我赤裸裸地站著,我也是亨利?福特,這根本沒關係。”

是的,可能你的外套比亨利?福特的高檔,可是這能說明你比他更有錢嗎?可能你住過比亨利?福特更貴的旅館,可是這能表示你比他更有身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