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走出性格的誤區(2)(1 / 3)

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創業初期勤勞肯幹,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可當他富甲一方後,便變得貪婪冷酷,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帶的居民深受其害,對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做成他的木偶像,然後將那木偶像模擬處以絞刑,以解心頭之恨。無數充滿憎恨和詛咒的威脅信被送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不齒他的行徑,而將兒子的墳墓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園中遷出,說:“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內,我的兒子無法安眠!”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眾叛親離中度過。當洛克菲勒53歲時,疾病纏身,人瘦得像木乃伊。醫生們告訴他: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一個。這時他才開始領悟到,是貪婪的惡魔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去劇院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他開始過一種與世無爭的平淡生活。

後來,洛克菲勒開始考慮如何把巨額財產捐給別人。起初人們並不接受。可是通過他的努力,人們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誠意。洛克菲勒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還幫助黑人。他一生至少賺進了10億美元,捐出的就有7.5億。人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為金錢迷失了方向,後半生千金散盡,他得到了用金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和長壽,以及別人的尊敬和愛戴。

解除貪婪的枷鎖

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自我製約能力的人,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知足者常樂,這個生活原則會讓你在欲望熾熱的時候,找到心裏平衡,克服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關愛別人的人,懂得奉獻比占有更幸福。自古以來“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也許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從自己身上解除貪婪這道枷鎖。

1.少一點貪婪

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得富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讚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在於欲望和能力之間是必須成正比的。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尋求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和諧。在欲望和能力之間發生嚴重不協調時,或者抑製欲望的膨脹,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選擇淡泊,拋棄貪婪吧。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文章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自己一位朋友的親戚的姑婆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她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會說:“大小鞋都是一樣的價錢,為什麼不買大的呢?”

許多人不斷地追求巨大,其實隻是被內在的貪欲推動著,就好像買了特大號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腳一樣。不管買什麼鞋子,合腳最重要,不管追求什麼,總要適可而止。

現在許多人似乎覺得隻有錢財才能帶給自己安全感,所以瘋狂地聚斂錢財,這種人把錢財看得比性命還寶貴,為了錢什麼事情都敢幹,投機行險,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玩忽職守,那麼等待他的也將是法律的嚴懲。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人首先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正確的價值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自我製約能力的人,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其次,要培養正確的判斷力。一個有正確判斷力的人,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相應的,他也就懂得努力去追求美與善,而盡可能拋棄醜與惡,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貪婪。

唐懿宗時,由於他的荒淫奢靡,世風日下,官吏貪贓枉法極為猖獗。當時有個叫楊牧的就是個貪婪成性的奸詐之人,他用聯宗的手段巴結上了當時宦官左軍中衛楊玄階,當上了宰相。在他當權期間,曾經“收錢百萬”,就連他的門吏童仆也狗仗人勢,巧取豪奪。他的女兒嫁給尚書右丞裴坦的兒子時,帶了很多嫁妝,器皿用具都用犀牛角和玉石裝飾著。裴坦是個廉潔奉公、嚴於律己、不與不正之風同流合汙的人,他有著遠見卓識,高風亮節,一看到兒媳婦陪嫁的財物如此豐盛,用具如此奢侈,不但不高興,反而怒氣衝衝地說:“這些東西將來必定會毀滅我的家。”於是下令把它們全都銷毀了。不久,楊牧這個鼠目寸光、放縱貪婪的小人終因受賄事發,被貶為端州司馬,後來又被流放到荒遠的歡州,途中被賜死。

可見,裴坦頭腦清醒,不追逐奢靡之風,不貪圖非分之財,這種品格是值得讚賞的。而楊牧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最後落到可悲的下場,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

3.知足者常樂

安於現狀,知足常樂,並不是指對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和追求。

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輕視高官厚祿,追求逍遙自在。楚威王聽說莊子有才幹,派了使臣,帶了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他對楚國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禮,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後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候,它即便是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牛,難道還有可能嗎?你快走吧,不要玷汙我,我寧可在汙穢的小河中自得其樂,卻不願受國君的管束。我要終身不做官,以實現我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