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習慣決定一生成敗(3)(3 / 3)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消息傳開後,外國的工程師們竟嘲笑說:“中國會修這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誕生呢!”……

然而,由於他們不屈不撓的努力,置譏諷、挖苦、嘲笑之不顧,最終都點燃了成功的火炬。

因此,當你做著與眾不同的事業的時候,你如果想獲得成功,最好而且最能為你節省時間,保證精力的事情就是——保持沉默,讓主見壓倒偏見。

養成獨立的品性

獨立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事業、未來、人生都有莫大的好處。所以一個青年人若想成就事業,這是個不可少的條件。

成大事者的身上具有許多種優良品質——勇敢、忠誠、創新、進取,獨立也是這些品格中不可缺的成員之一。如果一個依賴於他人的人也會獲得成功的話,恐怕20世紀的曆史上就不會有很多民族為獨立而戰了。沒有獨立做前提,成功也許隻是個假設。獨立性格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曆史如此證明,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獨立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事業、未來、人生都有莫大的好處。所以一個青年人若想成就事業,這是個不可少的條件。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過於依賴別人,或輕易接受別人表麵的話,是很危險的。一名校的學生李力在兒童時期,就因被父母過於溺愛,變得十分依賴人了。他家裏有錢、有地位,無論何事,都由家裏照顧,雖然他們是好意的,但卻妨礙李力的人格成長。

李力說:“如果我那時是一個反抗者,那我現在就不至於這麼鬱鬱寡歡了。的確,如果我生性有一點頑皮,或是不顧一切,而追求自我發展,那就好了。但我不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也不是冒失鬼,我生性循規蹈矩,對於別人更是一本正經的樣子。

依靠別人來解決你的問題當然容易多了,無論發生何事,有個人可以商量總覺得內心安定些。如果再進一步,別人願意負完全的責任,自己更是完全鬆懈下來,於是這種人便容易成為一個無法獨立的弱者。”

你不妨捫心自問,自己在兒童時是不是完全依賴你的父母;在學校時功課是不是總是老師或同學幫忙;在辦公時是否總是揪別人來做,是否平時總沒有機會使自己獨立行動。如果是這樣,那你一定就是太依賴別人了,應當趁早擺脫這種依賴性,發展獨立的能力。

但是切記不可又走到另一極端,自己哄自己,認為自己是獨立的。應該盡量利用自己的才幹,要做到這一步,就要發展相當的獨立能力,同時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指導。

有一位學術界知名的學者曾告誡青年學生們說:

“如果你過分依賴別人,那你便會上當,因為你不能分辨別人的話究竟是對的還是不對的,而你對於別人的動機也就茫然不知。”

如果你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那你應該是個品格獨立的人,首先你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

當你陷入困境遭遇孤獨的時候,如果僅僅去抱怨社會冷漠,別人自私,這隻說明你對外界的依賴性太強,你太脆弱。

我們生活在芸芸眾生之中,當我們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學會依靠自己。我並不是教你單打獨鬥,更不是教你萬事不求人。而是想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別人沒理由更沒有義務非要幫你不可。社會不是家庭,社會不是媽媽,社會充滿競爭。

當你陷入困境的時候,你隻有具備充分的能力,並學會了對自己負責,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多別人的幫助和關心。也隻有到了那個時候,你才能更多地體會到社會上善的一麵、美好的一麵,而不是僅僅看到它的冷漠和自私。

天助自助者,便是這樣一個道理。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思想上的獨立者。青年人在學業上更應該有這種獨立的習慣。你們應該有自己的觀點,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正在講說此觀點的人是何等有名氣,何等有威望,隻要是有疑問,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與之討論。這才會使你不斷進步與壯大,從而更快成長。

在這方麵,北京大學的優良傳統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尤其是青年人更應如此。北京大學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對於學術問題,自己可以堅持己見,但也要容許別人堅持己見,而且擇善而從的事也不少。教師之間如此,師生之間亦是如此。胡適與其學生羅家倫、傅斯年就經常切磋,其間羅、傅二人講了許多否定“我的朋友”的話,胡適也不以為忤。又有俞平伯先生講古詩,講到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俞平伯說:“知就是不知。”

某同學站起來質疑:“俞先生,你這樣講有根據嗎?”

俞平伯說:“古書這種反訓不少。”隨手拿起粉筆寫出六七種來。

提問的同學說:“對。”然後坐下。

又一次胡適講話,提到某小說,說“可惜向來沒有人說過作者是誰”。同學張君馬上站起來說:“不對。有人說在什麼叢書裏的什麼書見過。”胡適很驚訝,亦很高興,以後上課,逢人便說:“北大真不愧為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