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習慣決定一生成敗(4)(1 / 3)

在北大堅持己見的大有人在。某課上,某教師和某學生對一學術問題意見相反,且互不相讓,直到學期終了還沒有爭出結果來。不知是教授有意為難還是選擇得意之點,反正考題正好出了這一問題,這位同學自然要按自己觀點回答。教授閱卷,自然判其錯誤,於是被評為不及格。按規定,不及格下學期開學要補考,補考成績按九折計算,所以補考試卷上照例蓋一長條章,上寫:“注意,六十七分及格。”補考之時,也許為了表示不讓步吧,教授出題,仍是原樣。那位同學也照原樣答無誤。結果教授評分為60,打九折,仍不及格。再補考,雙方仍是原題原答案,評分仍是60。但這次算及格了,問為什麼,說是規定隻說補考打九折,沒有說補考的補考還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了。這是典型的北大解決學術問題的方法。

在北大,學生與老師所具有的平等關係,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對獨立人格的鍛造。麵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麵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教不嚴,相反,正基於此,老師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要懂得知識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則,所求的應是真才實學,而不應是其他,或是虛幻的光環之類。

北大社會學係王思斌教授指出:北大並不是渾渾噩噩的一群。它不善於“地位”之爭卻喜好學術的爭論和對真理的追求。學術自由是融進每一個北大學人的生命的。在我所在的科係,學術上的不同意見以至爭論被視為正常。年輕教師可以提出與學術泰鬥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關於學科發展的不同思路。畢業生們也有時不知深淺地向一些知名學者質疑。另一方麵,我們的老學者也樂意同別人進行學術上的討論和論戰。更不用說一個係內部同事之間的互相批評以至學術上的相互“否定”。學術上的討論不講情麵,但絕不包含惡意的指責和攻擊。這裏表現的是北大人的另一方麵:為科學和真理而爭。始終保持自我的獨立,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尋找自我的發展方向。也許正是因此,北大一直保持著學術繁榮的局麵,培養出了數不清的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成功人才。

在這些敢於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獨”行者們身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華,使他們能夠保持自我的真風采,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獨立而又堅定,書寫了一篇篇值得後人品味玩讀的生活詩章。

青年人不向這樣的人學習,養成良好的成功的習慣,還等什麼呢?立即行動起來,認準你的目標,走你自己的路吧!

青年人,應敢於向權威挑戰,這樣才不致隱去自身智慧的光華,才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突破。但你首先需要有獨立而堅定的個性,隻有這種個性習慣才能幫你走好自己的路。

成功者的五大習慣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是否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智商隻有20%的決定作用,其餘的80%來自“情感智能”。所謂情感智能,就是指一個人自我覺察、駕馭心情、自我激發、控製衝動、人際交往等一係列能力的綜合。

1.成功人士大都有自知之明,對不良心態能夠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情感智能的主要成分。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得比較清楚,比較善於駕馭自己的人生。要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有時我們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惱了很長時間,自己也許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至有人提醒,才驚然發覺。要是能覺察到自己的反應,就能盡早控製自己的情緒。情緒上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培養情感智能的另一個要素,那就是:趕走壞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