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同事潛規則之一:誰都不欠你什麼(4)(1 / 1)

這也可算是現實中多數單位裏的管理盲區:設立再多的製度及文化,也難以充分調動部門間平行服務的積極性。

橫向溝通就此便成了實際工作者麵前的一片灰色地帶,在這種地方,基本不存在權力的強製性,一不小心,便容易陷入種種無形的陷阱。

像邵先生碰到的那些事,其實並非他個人的獨特遭遇,而是大家都司空見慣的。而別人怎麼就沒像他這樣怨天尤人呢?同樣的環境中,別人怎麼就能跟平級的同事們相處融洽,遇事好商好量呢?別人為什麼有了機會還能晉升呢?

所以,問題的實質在於:這種事肯定難辦,所以才需要你充分發揮個人能力,把別人辦不好的事來辦好。現實中存在缺陷是在所難免的,總不能等一切都充分理想化了再來工作吧。

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時,別的部門拒絕合作或敷衍推托,說白了,要麼是嫌幫你無利可圖,要麼是你溝通方式的問題。

當然,能不能給別人好處,不是你能說了算的。盡管當初老板也做了“安排”-“各部門都要從公司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大力協助配合”,但可以想見,在對其他部門的最終考核中,肯定就沒有“一定要配合好你”這一條,那人家幹嗎要多此一舉呢?又不是順水人情那麼簡單的事,很可能為了幫你,人家就要單獨動用人力物力,那又何苦呢!

你說你的事格外急,人家則會說看不出來。

因為急事必有其相關跡象,比如動用高層領導親自下達指令,或撥來專用資源,或通過特別會議、成立項目小組以形成輿論環境等等。如今你卻隻是一句話,那便可能僅僅是你的一種心情吧?其實說心裏話,誰不認為自己的工作任務急?誰不願自己的事總能被排在協作者工作計劃的前麵?但我們隻有一雙手不是嗎?光忙你的事了,我們其他的工作還幹不幹了?

故此可以說,作為職場中人,“管”好下屬是本分,“管”好老板是藝術,而“管”好平級的同事,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審視問題,首先不能把錯誤都算到別人頭上,而應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問題的源頭來自哪裏。

問題源頭之一:對方考慮自身利益有錯嗎?

對一件難以量化其業績的事情,你憑什麼要求別人就該放下手頭的事,無條件地來幫你?

盡管可以說,互幫互助是一種美德,但美德並非義務對不對?

既然今天需要人家的協助,當初在設計你的工作流程時,你預見到自己的這種需求了沒有?

如果你預見到了,那麼你當初就該先做些前瞻性安排。但很顯然你多半沒能計劃到如此周密的地步,那麼你此時能做的,便隻好要麼以情動人-靠你以往的情感積累去打動人家;要麼動用更高領導-也就是邵先生有時所不得不做的。

反正,企圖單純以理服人的想法無疑是太幼稚了。

問題源頭之二:你和別人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否對稱?

溝通中最常見的誤區就是:你覺得很明顯的事,別人卻茫然不知。你認為很重要的事,別人卻認為不過如此,至少人人都有本難念的經,你這點煩惱根本算不了什麼。

結果,往往你將協作需求說得越是理所當然,別人就越看你像是小題大做。

誰不認為自己的工作重要?誰不希望別人能高姿態一些,先協助自己把工作來完成?當然,倘若別人真能那麼做了,你或許會在感動之餘心裏默默發誓,自己將“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別人卻不見得會指望這個,他們或許會覺得,在你的要求麵前若是太聽話了,很可能便會讓你吃順了嘴,用順了手,把使喚別人當成了天經地義。因此,他們會給你適當設置點兒障礙,反倒會使你對別人的感念之情銘記更深。

問題源頭之三:你采取的溝通程序是否正確?

一方麵,公司在製度上肯定會設置工作流程,但說實話,製度化的東西不過隻是公事公辦的框架,若一切都走那樣的程序,就談不到任何效率了。所以,在中國人組成的群體中辦事,更多還是要靠感性力量說話。

而另一方麵,即便你跟人家多少有點兒感情積累,也不能跨度太大,隨便把人家抓過來就用。其實在許多管理人員心目中,很在意的就是這一方麵。你貿然就讓人家幫你,人家會想,成天已經有那麼多領導對我發號施令了,你算哪根蔥,也想憑一句話就讓我幹這幹那?

這種想法乍聽似乎很惡劣,但換位思考,也算是人之常情。

問題源頭之四:你所在的部門是否相對弱勢,或跟別的部門在客觀上存在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