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你對別人的責怪往往是憑著“我都可以幫助他,他憑什麼不幫我”這種邏輯換算出來的,那就太過於一相情願了。
溝通中最常見的誤區就是:你覺得很明顯的事,別人卻茫然不知;你認為很重要的事,別人卻認為人人都有本難念的經,你這點煩惱算得了什麼?結果,你越是將協作需求說得理所當然,別人就越會覺得你是小題大做。
如果這樣問你:“別人都該為你做些什麼嗎?”
你會本能地反應道:“當然不是。”
但如果換個說法:“同事之間應該互幫互助嗎?”
你多半就會回答道:“沒錯啊,這不是完全應該的嗎?難道對這種做人的基本操守,還會有什麼疑義嗎?”
那我們就從這一話題說起。
從團隊文化的角度上來講,“相互幫助”這種話到哪裏都是沒錯的。但在現實的日常細節中,就有把握上的若幹分寸問題。
至少,能當成口號喊的一些話,是不能在心裏簡單相信的。尤其不能隻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一相情願地相信。
很常見的是這樣一種人,把“相互幫助”理解成:當別人需要我時,我自會盡力去幫助他們;當我需要別人時,別人同樣該給予我一些適當的幫助。
在上麵的理解中,前半部分是一種理由-我本來也可以幫別人呀!後半部分才是觀念的核心-所以別人也就應該來幫我。
看,在這種人的觀念中,不自覺地就得出了“別人該為我做些什麼”的結論,也就是讓本章中的第一個問題變得成立了。
其實,你幫別人與別人幫你,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你幫不幫得了別人,別人需不需要你幫,乃至在被你幫過後,別人是否會領你這份人情,並是否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全力以赴來回報你……都是很不確定的事。
畢竟,幫別人這件事不是做生意,這在很大程度上隻屬於職業道德的範疇,談不到什麼在過去與未來可能的等價交換關係。
何況在很多時候,你對別人的責怪還是憑著“我都可以幫他,他憑什麼不幫我”這種邏輯換算出來的,那就更是天真可笑了。
而別人究竟該不該幫你呢?應該說,一切也都要視具體情形而定,要看別人有沒有餘力和心情,跟你有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會不會顧忌到其他相關因素,等等。
至少,別人幫你絕不是什麼理所應當的事,無論你以前是否幫過對方-你怎麼知道,對方從前不是以為,你幫他亦屬理所當然,且無須回報?或他又因別的事對你有了成見,不肯再回報你了?或在他的觀念中,早就回報過了你,而你卻沒有覺察?
總之,別人若幫了你,那不是人家的義務,而是你的福氣,要有足夠的感恩之心。
別人若幫不了你,那也很正常。畢竟你的事情就要靠你自己來解決。其他人也都是這麼過來的,憑什麼到你這兒就受不了?很多事做了,純屬情分,不做是應分,提要求則是過分。
麵對身邊各式各樣的同事,先建立起一種正常的相處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你幫別人,是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別人不幫你,也沒什麼好埋怨的。如果凡事都能這麼想,就能減掉你心頭的無數牢騷與怨氣。
在有了這種理念的前提下,對待同事,就不要怕吃點兒小虧。雖然不見得總能有人投桃報李,但說不定哪天你跌倒時,有人會扶你一把。
要知道,人類最不喜歡的就是被迫去做一些應當做的事。我願意做,這完全是我的事;你偏要我勉強去做,那我就不一定願意配合。
許多職場新人常常還有另一種天真的願望,認為老員工應該把所有事情都教會自己。這也實在過於單純了。
不用問,這絕對是自幼從家門到校門,多年養成的毛病,總以為從家長到老師都是求著自己來學習的,一旦有個問題去問問他們,那簡直都有點兒給他們麵子的感覺。最起碼,他們會知無不言,傾囊相授。
但在職場上,顯然絕不會這樣。盡管,從公司的立場上,自然會希望員工們以老帶新,使整體效益最大化,然而哪個老員工會幹這種傻事呢?
就算是公司給你指定的師傅,也沒義務什麼都教你。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為此,那些大公司便試圖把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通通文檔化,以防止某個人太厲害,把持的資源太多,將公司分割成一塊塊小型“獨立王國”。你不信,就去那些大的外企看看,他們都絕不崇尚個性,而是希望每個人都成為機器運轉中的螺絲釘,少了誰都能轉,出門到市場上,輕易就能補充到新的備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