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之三:不善體察他人感受
同樣道理,從小都是一大群長輩來分析你的心情。“寶貝是不是想這個了?”“寶貝難道是為那事兒不開心?”弄得你不勝其煩,哪兒有工夫去理解別人!
而在同事之間,不琢磨別人就不行了。在這裏,倒沒必要把“琢磨”二字往陰暗的含義上去靠,不妨僅看做是對他人動機的一種必要感知。而這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就已經是很難掌握的技巧了。
不去體察他人,就隻能一味我行我素,要別人來包容自己。
說話傷害到別人了,首先自己就先原諒了自己-一切都是無心之過嘛。
別人若做出報複行為,就更是小人之舉-自己完全是單純無害的,他憑什麼如此過分!
即便工作中出了問題,也隻會將一副無辜相擺在臉上,好像萬事都與自己無關。
表現之四:不喜歡受人管
從小到大,父母所謂的管教都隻是形式,實質上他們都是渴望來向兒女奉獻的。對此,獨生子女們完全洞若觀火。
學校老師的管教倒貌似有些強硬,但也隻是將學生們集中在一個固定的環境裏而已。隻要你一不出事,二不在成績上拖後腿,那就是好孩子。於是,孩子們到了課外便一律竭力“張揚個性”,對此師長們至少不會多加幹涉。
結果到了單位裏,發現領導的指令不一樣了,居然是要求自己去幹些從沒幹過的事情,而且是沒人教卻還要幹好,而且還必須無條件服從。這誰受得了啊!於是在接受指令時,他們至少在內心裏會很勉強,更不會油然生出什麼“團隊意識”。
表現之五:不能將職業當成安身立命之本
由於獨生子女生活得較為寬裕,一向輕鬆愉快慣了,從不覺得生存居然會成為一個問題,進而便容易將世上一切行為都看得跟做遊戲似的,很難以義無反顧的姿態,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更難想象要靠自己撐起一個家庭,養活一群老人,在外打理好枯燥乏味的專業事務,回家還要擺平牢騷滿腹的妻子和麻煩不斷的孩子。
如同那個故事裏說的,獵狗沒追上一隻兔子,回來後對獵人說,我追它為的隻是一頓飯,而它跑起來為的卻是一條命。
在獨生子女的同事們當中,一定有人是將職業當成性命攸關的東西,而你,恐怕隻是當成你豐富生活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吧,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部分。
表現之六:不會將機會適當讓給別人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前麵已經差不多說過了。很顯然,還是獨生子女隻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除非自己不喜歡,否則就不會想到同事也需要機會證明自己。
而這種謙讓的舉動,在一個自幼生存於社會底層的農村孩子身上,有可能很輕鬆就做到了。
順便說個段子:孫悟空在其降妖伏魔的生涯中,為什麼一到妖怪入水之後,就要推說自己水性不好,要豬八戒他們去誘敵出水?
難道猴哥真的水性不好嗎?哼,想當年他初入江湖之時,大鬧什麼東海龍宮一帶,還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那他怎麼會謙虛起來了呢?
原因很簡單,是孫悟空在長期的職場生涯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對待工作,不能全由自己包攬。所以,他便分出一些富有專業特征的活兒讓師弟們去幹,這等於送他們一些成就感。
表現之七:個人愛好衝淡主業
這也是當代獨生子女的通病。上班隻滿足於準點打卡,一下班就徹底紮進自我的小天地裏,同時恨不能將老板徹底屏蔽掉,並認為這就是跟國際接軌-聽說人家老外都是一出單位就關掉手機,讓你想找都找不到呢。
可你要知道,這是在中國,你身邊的好多同事都是一些不會休息的人。中國商人在西方之所以屢屢遭到排擠,就是因為他們的玩命工作模式,打亂了當地人的生活節奏。而在我們本土卻不存在這一問題。你到了職場上,就要舍得拋開一切,全身心投入工作,否則,失去機會的就是你了。
至於許多影視劇上的職業人士,都是在喝酒獵豔中還不耽誤談判簽約的,你覺這裏的可信度有多少?
表現之八:缺乏領導意識
如果你不能像領導者那樣思考,你就永遠當不了領導。
而在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別人已經替他們做了選擇,幹嗎要多費腦筋去想一大幫人的事兒?
結果,他們通常就外強中幹,既不喜歡別人過多幹涉自己,也不喜歡替別人著想。如此一來,當然就沒人推崇和跟隨你。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一定會有大量鄉下長大的非獨生子女走上職業領導崗位,每天指點著麾下的一個個城市獨生子女,要他們幹這幹那,如同調教一群雖小有脾氣卻鬧不出大亂子的羊羔……
固然,並非所有獨生子女都如上麵所描述的一樣,但他們從本質上講,其實是相同的,隻不過在表現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