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引言·同事:對手乎?朋友乎?(6)(1 / 1)

後來柴進進京執行任務時,也對宋江道:“情願舍死一往,隻是得燕青為伴同行最好。此人曉得諸路鄉談,更兼見機而作。”宋江道:“賢弟之言,無不依允。隻是燕青撥在盧先鋒部下,便可行文取來。”瞧瞧,人人都喜歡跟燕青合作,他成為各項目小組都搶的人才了。

再後來燕青單獨進京公關時,宋江道:“賢弟此去,須擔幹係!”戴宗便道:“小弟幫他去走一遭。”可見,盡管總是少不了燕青,但每次總要給他派個領導-要知道,這戴宗與宋江、李逵可是在江州時結下的鐵哥們兒關係。這說明宋江還是對他不能放手信任。

等單獨見到了李師師,發現她對自己有別的想法,燕青便趕緊轉換話題,跟人家來了個結拜姐弟-認大姐。這體現了他的工作原則:不能碰業務往來中的女人。

總之燕青在各路勢力中都能走得動,受歡迎。他既有相撲和射箭絕技,還會彈琴,自然與蕭讓、樂和等“文化人”也能聊到一起。燕青還格外低調,素日從不囂張,更不在公共場合發表反對意見。結果在山寨排座次時,他排在第36位,一個很微妙的位置。既可上下連通,又不致因屬“正處級”而遭那72位“副處級”的妒忌-因他既有工作業績,又是盧俊義的唯一鐵杆,而盧的地位則使組織上必須給他這位助手一個有分量的說法。

到最後功業已了時,燕青又及時做出了最瀟灑的決定。“再說宋江與同諸將,離了杭州,望京師進發,隻見浪子燕青,私自來勸主人盧俊義道:‘小乙自幼隨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難盡。今既大事已畢,欲同主人納還原受官誥,私去隱跡埋名,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盧俊義道:‘自從梁山泊歸順宋朝已來,俺弟兄們身經百戰,勤勞不易,邊塞苦楚,弟兄損折,幸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錦還鄉,圖個封妻蔭子,你如何卻尋這等沒結果?’燕青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結果,隻恐主人此去無結果耳。’……”

於是,他便拜別了舊主人,當夜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挑著,竟不知投何處去了。

燕青的故事,足以令人再三擊節回味,遐思不已。

說了半天,好像跑題太遠,一時都拽不回來了。其實隻是做同事的話題實在太難以概括,才隻好拿古人來說事。當今現實中的若幹值得重視的條律,則留待正文中再詳加闡述。

最後,還要針對“獨生子女”這個獨特群體多說幾句。

近年來,他們正開始一撥撥走上社會,成為職場新人的主力。而從其表現來看,他們卻是同事人群中最為“笨拙”的一族。

原因就在於,他們身上那些最易與環境發生衝突的特征,一入職場便在社會這個大天地裏暴露無遺。近年間,社會上關於“80後”們的非議之詞簡直不絕於耳。

我們來看看獨生子女走上職場後,難以回避的心理問題。

表現之一:不會主動為別人做事

這與思想品質無關,完全是多年養成的習性使然。

對獨生女子來說,從小到大,別人為他們做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在很多時候,隻要他們稍稍透露下自己的想法,家長便會無條件地滿足。

何況,沒有小弟妹需要照看,更沒有家務事需要幫忙,再加上我們的應試教育一配合,隻需考出好分數就萬事大吉,便將此習慣鍛造得愈發“完美”。

我就曾目睹過這樣的畫麵:大學老師與學生同桌吃飯,老師拿起酒瓶給學生倒酒,那位學生則隻是含笑看著,始終保持垂手端坐姿態。大概在他的意識裏,能做出含笑的表情,就已經是很給人麵子了吧。

如此高才生,一旦被丟進職場,其前景簡直不堪設想。

表現之二:受不得挫折

在他們一路長大的過程中,倒不見得沒受過委屈,但一遇到挫折,總會有家人給予幫助、消解,甚至破財消災,總之一直都會有退路。

到了職場上,基本就談不到什麼退路了。對手正確,你就錯誤;客戶不滿意,你就要從自身找原因;同事上去了,你就上不去;領導批評你,縱有萬般解釋也隻能接受。

而且,不再有父母能在一旁幫助你。

除非你不在這兒幹了,換個地方從頭再來,否則你就要一直受著這些窩囊氣,受著土匪或草包般的領導的管轄,受著比你強不到哪兒去的同事的製約。

而換地方難道就是好退路了嗎?也不見得。開始一次兩次還勉強說得通,但你三五年間換上個七八次單位試試?那就跟習慣性流產差不多了-習慣性離職。老是從零開始,難免始終兩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