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言·同事:對手乎?朋友乎?(2)(1 / 1)

你可能要苦笑了,心想,哪有那麼容易啊!

可不是嘛,肯定不容易。但既然你也知道不容易,你又憑什麼敢擺酷托大,而不是全力以赴?別人都赤膊上陣了,難道你打算隻伸出幾個指頭就能對付得了人家嗎?

讓我們看幾個傳說中的例子。

先說嶽飛,大偶像級人物。

人們對嶽飛最粗淺的了解,多半來自西湖邊上那座廟裏傳出來的故事:都是奸臣把他給害了!要不然嶽家軍必能直搗黃龍,早日實現祖國的安定。劉蘭芳阿姨的評書故事裏,更是強化了這一信念,甚至讓嶽飛的次子嶽雷代父直搗了黃龍,改寫了800年前的曆史。

後來有點兒思維能力的人就說了:不對,秦檜隻是一個執行者而已,真正害死嶽飛的是宋高宗趙構。因為他怕嶽飛迎回“二帝”,自己這皇上就沒得做了。見識多些的還為此增加了更有力的佐證,譬如這嶽飛盡管能力強,但在皇上麵前卻不會說話,明明知道皇上在逃亡路上因受驚嚇而喪失了生育能力,卻鄭重建議皇上早日確定繼承人,這不是當著和尚罵禿驢嗎?所以弄得趙構一見他就來氣,找點理由也就把他給殺了。

然後又有鑽研得更深的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在趙構召回嶽飛時,“二帝”中的老徽宗已經死了,小欽宗也慘得不成樣子,倘有機會活命回來,斷不會有任何爭奪皇位的想法。而嶽飛不會為人的問題,卻絕非隻是刺激皇上的那句話而已。故此在嶽飛事件中,其實有著複雜的人際背景,細究起來,嶽飛之死,也是在一定的情理之中……

讓我們盡量依照客觀事實,將與嶽飛相關的條款排演下來吧。

首先,若嶽飛不死的話,大宋是否就能收複中原,一舉滅掉金國呢?

恐怕很難,甚至是絕無可能。一個朝代的興衰不是由一兩個人就可以改變的。自古以來,曆史上的南方政權即便能取得一些抗擊北方政權侵犯的勝利,也很難有力量繼續進攻直至將其消滅。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從來都對南方漢族政權占有軍事上的優勢。即便是在衛青、霍去病還有唐太宗等漢族政權最強大的時候,漢人也隻能將北方遊牧民族驅逐得遠一點兒而已,根本不能徹底消滅他們。難道嶽飛就能夠打破這個曆史規律嗎?

再從南宋初年的金宋交戰狀況來看,雙方互有勝負,經常陷於拉鋸戰狀態,誰也不可能輕易地徹底消滅對方。嶽飛也不是百戰百勝,隻不過他及時地死掉了,所以保全了一世英名,這在某種意義上倒是他的幸運。

進而從另一角度看,嶽飛死後,南宋並未因為缺了他而快速滅亡,反而繼續存在了一百五十來年,倒是金國先於宋朝滅亡了。這似乎會令人產生某些失望。

那麼,當時的人們為什麼對嶽飛的評價不高?

南宋初年,嶽飛是宋軍中的後起之秀。他三十歲時就自稱節度使,簡直跟太祖趙匡胤有得一比(由此已可看出他的嘴巴很有問題)。而這反過來也證明,高宗對他確實很好,認為他很可靠才升他那麼快。但嶽飛錯就錯在為報知遇之恩,真把老板當成親人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韓世忠等將領不敢說、不敢做的事,嶽飛都敢說敢做。這在高宗眼裏,無疑就成了“恃寵而驕”、“野心勃勃”。畢竟,別人認為嶽飛忠不忠都沒有用,皇上認為他忠不忠才最重要。而在皇上心中,從來都不會認為自己的江山是臣子“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相反,他們卻認為臣子的一切都是自己所賜予的,這是皇恩浩蕩,所以要求臣子在任何條件下,都要無條件地肝腦塗地。也正因如此,一旦渡過難關,功臣良將若再忤逆上意,觸犯龍麟,其下場也就非常可悲了。

除了皇上之外,當朝同事們更是一個跟嶽飛非常不對付的群體,這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

南宋初年的特定曆史條件使武人權力增重,在客觀上便與宋朝“以文製武”的傳統國策發生了衝突。因為當年趙匡胤的政權是篡權得來的,為了免於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故,就一直把防範武將專權幹政作為首要任務。到了南宋這會兒,朝中的文人集團,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在揚文抑武問題上都是一致的-他們處處防止武人勢力膨脹,隻要有適當時機,便想方設法削弱武將事權。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嶽飛在這方麵卻一向不注意,早年官職尚低微時就上書趙構,反對妥協政策。當時便有人指責嶽飛是“小臣越職,非所宜言”,這是他悲劇的開始。其後他又反複上書,數次自動請纓要與大金一決高下,這顯然更令人反感-難道別人全是貪生怕死之輩,就你一個人是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