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8(3 / 3)

孩子終於悔悟了。

有很多孩子屬於動機型的,你要幫他建立動機,他為了這個動機去學習、去完成,習慣後,凡事他自己會主動找動機。

我自己就是動機型的,記得過去,沒有動機的時候,睡到中午12點起床是常有的事。《張旎作文選》中有一個小情節,作文叫《開學麵麵觀》——回到校園,又得每天6點鍾起床,以至於在教室裏哈欠連天,有的同學甚至趴在桌上睡起覺來,是啊,寒假實在是起得太晚了,有老師問:同學們,寒假裏早上8點你們在幹什麼?“睡覺!”又問:“10點呢?”“睡覺!”老師不甘心,再問:“12點呢?”“吃早飯!”

可見,沒有動機、沒有目標的人會怎樣過日子。

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動機,小動機激發孩子準時起床,大動機幫助孩子心裏裝人裝事,裝民族,裝國家,建立夢想。

告訴他,夢想不是廢話。爸爸媽媽白手起家,願望一樣一樣實現了。比如,為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支付大額費用;比如,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有所養,甚至周遊世界。接著,你要不失時機地問孩子:你覺得等你長大,你可以為我們創造怎樣的老年生活呢?經常問孩子一些問題,是簡單有效的教育方法,直問到他心裏麵的精氣神開始升出來,責任感開始建起來。經常去問,不斷地問,重複地問,問過他的才會有痕跡。

還有的孩子,他的先天特性是“認知學習”,這項特性代表,當他認知到一件事重要的時候,一定會重視和學好。這就看家長有沒有能力讓他認知到學習的重要性了。

受了12年或更長時間的教育,卻沒有一小時學習如何設定目標,多麼可悲,不懂得設定目標的人要如何才能成功?因為不設定目標的人永遠為設定目標的人工作。

小布什時代的國務卿賴斯,奮鬥史頗具傳奇色彩,她曾簡明扼要地總結自己的經曆:“因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勞。”她精通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是斯坦福最年輕的教授,她獲得美國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精心學習網球、花樣滑冰、芭蕾、禮儀。她把每一天當作三天花。

最後一點提醒,拖延不拖延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孩子完全脫離了父母的看管後的狀態。

孩子總要學會自己長大

這一切是因為父母沒有遠見,不負責任,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其實,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因為他考上大學,而是管得住自己。

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你聽了也許會不相信。但是,它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一個孩子,考上清華大學,當地歡騰,所在中學獎勵65萬元。縣城裏這樣的孩子不多。

一年半以後,他被清華大學開除,原因是七門不及格。為什麼七門不及格,因為他每天早上去網吧,連續去了一年半。

回到老家的孩子,開始複讀,再考,又考上了清華大學,所在中學又獎勵65萬元,一年半以後,他又因同樣的原因被清華大學開除。每天在去網吧的路上,他都告訴自己:明天再也不來了,明天開始我一定好好學習。每天勸自己,勸了一年半,一天也沒有把自己從去網吧的路上勸回學校過。

清華的老師和同學說,這麼聰明的人,七門全都不及格,也挺難做到的。

第二次被清華開除,他上了清華的黑名單,意思是以後絕不再錄取他。

回到老家的他,繼續複讀,成功地考上了北京大學,這不得不讓很多為孩子的成績發愁的家長們嘖嘖稱奇。

即使這樣,那又怎麼樣呢?

同樣的事情,居然又重複一次。考上北京大學的他,一年半以後,被北京大學開除,開除的原因一樣。

我知道你在邊看邊感歎:我的孩子怎麼沒他聰明,我的孩子如果考上清華或北大,一定不會去網吧。

真的嗎?你確認嗎?

被北京大學開除後,他上了北京大學的黑名單。

有人說,他是為了得到中學的獎學金才這樣做的,他的母親哭喪著臉說:絕對不是,因為這樣幾次下來,孩子的年齡夠大了,他最初的清華同學大多都事業有成了。

這樣的事情一再地發生,我能想到的原因是,第一,這個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看管得太嚴了。一上大學,父母一放手,就分不清好壞,管不住自己。第二,因為父母從小用打遊戲來獎勵孩子。隻要孩子認真看書、考得好,媽媽就獎勵打遊戲。孩子的思維是,隻要是獎勵的,都是不容易得到的、稀缺的、值得盼望的東西。所以,一旦離開父母,就瘋狂地去玩遊戲了,告訴自己,這下自由了,先玩個夠再說。玩多久是夠呢?三個一年半,才夠。

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看管,獨立在社會上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又從未建立起來,心智沒有成熟,這是家長置孩子於危險境地。你一放手如置孩子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但這時,至少孩子眼中要有燈塔,心中有燈塔,劃槳的手自然踏實有力。

這一切是因為父母沒有遠見,不負責任,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其實,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因為他考上大學,而是管得住自己。

當初,孩子學會走路是多麼偉大的工程,但在媽媽的帶領下完成了。那麼,會走了,家長每天還用扶著他嗎?同樣的,孩子長大了,不要再關照那麼多,在旁看著,偶爾指點一下就行了。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早一點放手,一樣一樣地放手。孩子離開父母時,先學一些時間管理,因為沒有時間管理意識,學什麼都白搭。哲學家塞溫卡說:時間的最大損失是拖延、期待和依賴將來。

父母這樣小學、中學、大學,一站一站扶著他,是要讓他的人生都是順境嗎?沒有挫折,如何強大。

講一個老故事——

蝴蝶出生時,破繭成蝶,幾番周折,過程艱難。一個孩子在一旁看著蛹破繭成蝶的艱難,用剪刀剪開了繭,蝶不費吹灰之力誕生了。因為沒有經過一番掙紮,沒有練就強壯的體格而破繭成蝶,蝶一會兒就死了。

母親的行為,是天天在幫助孩子剪開繭吧。檢查一下,每天中,你有多少幫助孩子剪開繭的行為。

該是放手的時候了,該是他吃的苦,早一點吃;該是他承擔的,早一點學著承擔。隻要你放手,孩子就有機會遭遇痛苦、挫折、艱難,懂得堅持了。

夜深人靜的時候,你躺在床上,要問自己的是:今天,我的孩子,心更堅強了一些沒有?

培養國際化視角的孩子

當時,看見黑人賣飛機模型,孩子喜歡,上前拿起來,看看摸摸,愛不釋手。一問價錢,孩子不要,放下就要走,黑人不幹了,一定要孩子買。爭執起來,孩子撒腿就跑,三個黑人追出老遠。在國外,不確定買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必須買,這是禮貌。我們沒有經曆過就可能出狀況。

觀世界,才有世界觀。

今天難以置信的,就是明天習以為常的。不要怪我觀念停留著沒轉,是因為這世界變化太快。可是,有了孩子,做了家長,觀念必須跟得上時代,不能因為家長的局限,影響了孩子的眼光。

一位媽媽告訴我,兒子14歲的時候,跟著一個教育機構到英國遊學,跟當地黑人小販發生衝突,5年過去了,心裏還有陰影,不肯出國。

當時,看見黑人賣飛機模型,孩子喜歡,上前拿起來,看看摸摸,愛不釋手。一問價錢,孩子不要,放下就要走,黑人不幹了,一定要孩子買。爭執起來,孩子撒腿就跑,三個黑人追出老遠。

在國外,不確定買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必須買,這是禮貌。我們沒有經曆過就可能出狀況。

其實國內的商品很多也打上“貴重商品,不許觸碰”的標示,隻是我們太隨便了,從來不從商家的角度思考問題。試為商家想一想,他打上這條標示,大概是出於無奈。一些客人在不想買的情況下,隨意地把衣服摸來摸去,看來看去。

國際化的孩子是有國際化意識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去年,囡參加一個培訓,回來後,看著我說:“媽媽,我是不是你親生的?”

“為什麼這麼問?”

“因為那位老師說:孩子長到10歲,如果沒有去過20個國家,這孩子一定不是親生的。”

“老師的意思是,爸爸媽媽都要有讓孩子未成年就長見識的意識。在孩子成年前,也就是可能不得不離開父母去遠方之前,經常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長長見識。”

在我們身邊,孩子10歲就可以由父母帶著去20個國家的家庭少之又少,很多家庭,終其一生,也沒有出過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孩子國際化的培養,沒條件去國外,那咱們走國內。各地風土人情,思維模式,過法活法都非常不同。帶著孩子,帶著好奇,帶著探索,帶著吃點苦的心態,到處去走走看看。

如果走國內的條件都沒有,那走省內,周末一家人,坐上長途車,一兩個小時,到個小鎮,逛一逛,吃頓飯,買些土特產,回來寫篇周記,小日子過得多滋潤。一舉多得的事為什麼不做,為什麼不多做。

再不行,就去書店或上網,了解各國風土人情,家裏所有的人參與,每人負責了解一個國家,準備好後,由孩子主持,全家人在一起分享。要求分享的時候聲情並茂,有畫麵感,就好像你來到了這個國家,跟聽眾在邊走邊講一樣。

總是有些家長,逮著機會,不停地問問題。

問:要讓孩子長見識,要做國際化的孩子,可是,我家孩子暈車,不願出門,怎麼辦?

老師:那你覺得暈車要怎麼辦?

家長:那就少坐車啊,實在沒辦法再坐。

老師:孩子這輩子,可能與車隔絕嗎?

家長:好像不可能。

老師:對暈車這件事,你覺得該克服它還是繞過它?

家長:好像要克服它,但要如何克服呢?

老師: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帶著孩子天天坐車,坐站站停的公交車,最多一個月後,孩子就成功地戒了暈車了。

長到18歲,考上大學要出家門了,最發愁的居然是暈車,可見家長麵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是多麼不願思考,不動腦筋。

教會孩子說以下這些,也是培養國際化孩子重要的一環,父母之間先學會說,做個表率——

請!

謝謝你!

對不起!

原諒我!

你好嗎!

祝你健康!

太好了!

棒極了!

我來幫你!

我了解你的感覺!

要不要幫忙?

我和喜歡和你做朋友!

我們一起玩吧!

我希望和你分享!

對不起,我能不能離開一下!

我吃好了,我可以先離開嗎?

好消息是,整個地球已向你開放,新的職業不斷湧現。我的一個學生,自稱做了國際公民,她的活法,長了我的見識。她半年住紐約,一住下來,網上發訊息:我精通中文,精通鋼琴,我住某地,請方圓30公裏以內,有意願學中文、學鋼琴的注意了,即刻報名,額滿為止。

半年後她搬到巴黎,當晚網上發消息:我精通中文、英文和鋼琴,我住某地,請方圓30公裏以內,有意願學以上專業的人士,即刻報名,額滿為止。

聽說招生情況很好,收入讓她滋潤地生活,綽綽有餘。

對“80後”“90後”要先說Yes,讓他去闖蕩,讓他去做一個沒有文化屏障的國際公民。有的家長,小時候不讓孩子出門,覺得危險,中學時,孩子待在家裏,覺得這樣的孩子乖。有一天發現孩子不愛出門了,急了,逼著他出門,可是逼也逼不出門了。

國際化孩子的特質在此總結為十一條——

第一,經常保持微笑;第二,心存感激,並經常說謝謝;第三,經常讚美和鼓勵別人;第四,懂得寬恕別人和原諒別人;第五,勇於說“對不起,我錯了”;第六,被大多數人喜歡;第七,專心聆聽別人講話;第八,遇到問題,會尋找解決的方法;第九,珍愛自己和喜歡自己;第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第十一,有良好的學習習慣。